肥东县桥头集镇:文明实践在“疫”线 志愿服务你我他
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肥东县桥头集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充分发挥平台优势,积极开展防疫志愿服务行动。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志愿者们共克时艰,众志成城,积极投身到疫情防控第一线,他们用实际行动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他们以崇高的志愿精神书写着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的责任与担当。
守护家园的“95后”大学生
叶付容,一位刚刚从大学校园里走出来的毕业生。春节在家,看到家乡桥安村的两委干部们在村里忙碌的身影,他主动找村书记报名,要为疫情防控工作帮点忙出点力。“您好,请出示一下您的通行证,并配合测量体温!” 被安排到劝返点工作后,这是他每天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他很爱笑,每天操着一口地道的家乡话,让人倍感亲切,村民们也都积极配合。问及来当志愿者的初衷时,他说“我大学毕业后把党组织关系转回家,那时还是一名预备党员,是在桥安村党总支的培养下,才成为了一名正式党员。家里因为母亲生病致贫,村里给评了低保户,让我家的生活有些起色。不论是出于哪一点,我都应该站出来,为村里做点贡献”。知恩感恩是这个96年小伙的闪亮名片,他青春的气息也燃起了大家抗击疫情的信心和决心。
从讲堂走到抗“疫”一线的人民教师
越是危难时刻,越显责任担当。袁春建是桥头集镇大韩小学的教师,家住淝光社区,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他主动到社区请缨“现在学校还没有复课,疫情防控我也有责任,我来申请当志愿者,跟你们共同抗击疫情”。在社区统一调配下,袁春建协助社区干部开展防疫宣传,普及疫情防护知识,劝导群众做好个人防护,在劝返点认真登记排查,为出入人员检测体温,为来往车辆消毒……手中的粉笔换成了体温抢,书本换成了宣传单页,但是不变的是作为一名教师的朴素情怀。许许多多的“袁春建”们在为疫情防控工作增强力量的同时,也在书写着别样的教师风采。
退伍不褪色的“排头兵”
自国光村设置劝返点以来,一个年轻的退伍军人始终坚守在志愿岗位上,他叫高骆,服役8年,19年退役。他的父亲是一位优抚军人,曾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91年的他,一直视父亲为英雄,这是他从小向往军营选择当兵的原因。后来父亲身患慢性病,他放心不下,眼看着再服役4年就可以安置工作,他还是选择了回到家乡,回到父亲身边。在国光村的支部群里得知村里要设置劝返点,他第一个报名参加志愿服务,从此防疫宣传有他、辖区消毒有他、值班值守有他……一次,看到一位老人挑着担子蹒跚走来,他二话不说接过老人肩上的扁担,把老人送回家。高骆不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退伍不褪色”的军人品质,也用“初心和担当”诠释“忠与孝”的真正内涵。
甘当小区“守门人”的乡村医生
“平时都是党委政府关心我,现在疫情防控期间,小区这边缺人手,我更要站出来” 49岁的乡村医生杜桂楠坚定地说。杜桂楠因为家庭变故,一个人拉扯3个孩子读书,非常不容易,桐山村为其评了贫困户,在生活上给予关怀和帮扶。如今,几个孩子都很争气,大女儿跟母亲一样,也是一位白衣天使,在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一对双胞胎孩子都考取了大学,谈起孩子,这个坚强的母亲脸上泛起了幸福的微笑,她说这一切都要感谢党的好政策。在桥头集镇,像杜桂楠一样自发地走上抗疫一线的贫困户还有很多,曾经,他们是别人眼中的“弱势群体”,今天,他们投身抗疫一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党的恩情,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出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
他们是许许多多志愿者的缩影,他们的选择和担当也是近年来桥头集镇持续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一次生动实践。在这个特殊的春日里,桥头集镇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们义无反顾冲锋在前,他们用最硬核的力量,筑牢疫情防控的“红色堤坝”。在他们的守护下,我们相信春天已经来临,阴霾必将散去。
上一篇:95后大学生坚守疫线20多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