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庆勇:扎根在泥土里的新闻人
他,是在泥土里摸爬滚打大的,初心的芬芳从这里出发。他,是码字谋生的新闻人,奋力把笔杆子插进土壤中。他,是时代影像的记录者,倾情把美好瞬间定格在大地。他,是公益路上的使者,执着把最热络的体察投向贫困学子。而他,更有股刻进生命里的坚强,深深扎根土壤向阳而生。他就是肥东县第二届最美退役军人荣誉获得者许庆勇。
扎根大地:他用笔触讲述肥东故事
1990年的春天,青春正好的许庆勇应征入伍,历经筛选成为军营里的报道员,从此他与新闻写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年行伍生涯的淬炼,让其成为一名新闻采撷的行家里手。回到家乡肥东工作后,因痴迷于对新闻事业的热爱,1998年6月,经过公开招考进入县报工作。从此,他把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交给了不知何时发生的新闻上,新闻已然是他的心目中的“泥土”。
2008年10月的一天,在偶然的采访中,许庆勇得知陈集镇有个留守儿童学校。基于对留守儿童持续关注,以及对农业、农村、农民有着特殊的情愫,许庆勇立即前往采访,先后采写的《留守儿童的阳光小学》《留守儿童的好妈妈》《肥东建成全国首个村级寄宿制留守儿童小学》等新闻作品,分别见诸《人民日报》《安徽商报》《合肥晚报》等媒体。之后,他又连续对阳光小学的留守儿童进行关注报道,并多次向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推介宣传。2011年12月31日,许庆勇全程陪同央视记者驻校采访达16天,最终,阳光小学与陈万霞在央视连续播出,在全国引起轰动。不久,陈万霞当选全国最美乡村教师,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随后,他又发掘出姚延顺、程银、董得兰等一批先进典型,这些人物都成功当选“中国好人”、安徽省道德模范,成为肥东的外宣品牌,扩大了肥东的对外影响力。肥东好人现象,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评。
深耕土壤:他用镜头记录时代之美
2013年4月,许庆勇因长期劳累,身体出现状况。在沪治疗期间,他仍然心系外宣,黄浦江头练就了过硬的摄影技术。康复期间,他勤奋的双脚又在基层留痕,又在挚爱的“泥土”里深深扎根,用镜头记录生态美、百姓富、实力强的美好肥东。
从那时起,许庆勇又有了一个新的行头——新闻摄影师。早出晚归,从此成了他工作的新常态,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往往为拍摄好的鲜活素材,而忘记吃饭、休息,面包、饼干、矿泉水是他常备食品,办公室是打盹的老地方。多年来,无论酷暑严冬,无论在扶贫攻坚一线,还是新冠疫情防控前沿,许庆勇总会出现在那里,用镜头真实地记录历史性时刻。
当一幅幅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新闻图片,敲开中央媒体大门的那一刻,许庆勇也收获满心的欢喜与快乐。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求是杂志、中国日报、科技日报、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等媒体,都留下了他优秀作品的印记,也犹如一粒粒康复良药,滋润他的肌体,更加激发他的工作激情。仅2018年度,他在中央媒体发稿就达110多篇,其中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重要党媒见报44篇,他本人也获得肥东外宣工作有史以来唯一的特别贡献奖。
滴灌幼苗:他用爱心点亮学子希望
作为微助学公益活动牵头人、肥东劳模爱心志愿服务队的发起人之一,许庆勇始终默默无闻地践行着公益志愿者的初心。
2014年始,他在走访中发现部分老人失独后,还要陷入隔代抚养的困境。于是,他尝试发起“‘N+1”微助学公益活动,以互联网的创新思维,试行公益众筹,成功对十几名贫困儿童进行资助,让资助的孩子每月可以领到500元以上生活费。这样的帮助直到大二。既破解了老人失独无力抚养的窘境,又为孩子们送去新的希望。
同时,他还利用安徽好人志愿者联合会、钢丝善行团等骨干成员的资源优势,积极争取爱心物资送进肥东,为原陈集镇阳光小学、古城镇大陆小学的268名儿童和元疃镇10个困难家庭,送去价值5万多元的救济包。2015年春节前夕,还在上海治疗期间,他仍与安徽爱心助学协会联络,安排帮扶资助肥东最美女孩钟雅兰事宜,并托他们带去自己的爱心款。如今,钟雅兰在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顺利考上河海大学……
所有过往,皆为序章。每每谈及,许庆勇的脸上总会扬满自信。他始终坚信,脚有泥土香,方能接地气。只有将双脚扎根在泥土里,才会不断汲取生命的力量源泉,这样的人生,一定会更真实更坚强更有意义。(李丽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