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文明创建

(县民政局)老汪茶舍:解铃还需系铃人

发布时间:2024-03-01 15:48:00 信息来源: 本站 作者: fdwmw 阅读次数:
507

走在肥东县牌坊乡民族风情独特的大路上,一眼望去,冬春季节,万物复苏初见端倪,沿途的农业设施栽培的大棚随处可见,通往农舍的道路干净整洁,花园般的美丽乡村为占40%的少数民族提供了与汉族融合的美丽愿景。

就在这个全省唯一的多民族乡和全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肥东县牌坊回族满族乡兴一民族社区里,有一位从干了三十年村支书岗位上退了下来老党员,他退位不褪色,以独特的个人魅力,在县组织、民政等部门的指导下,在社区两委大力支持下,在社区开设了一间“老汪茶舍”,为群众纾难解困,配合社区两委化解基层矛盾、协商议事,成为社区群众口中的“主心骨”。

“汪指导目前还在社区承担党建指导员工作,作为老汪茶舍的发起人,他不仅点子多、办法多、思考多,还能在最关键的时候出点子,为社区群众出谋划策,成为社区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现任兴一民族社区党总支书记的完绍兴面对记者,袒露心声。

据完绍兴介绍,早在2021年12月,汪国庆从社区书记岗位上退下来之后,一边协助社区抓好党建工作,一边思考社区协商议事新途径。当时,县民政部门正在全县推广社区议事会工作机制,闲不住的汪国庆大胆地提出一个设想,在与社区协商之后,决定成立一个工作室,协助处理社区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商讨社情民意,就这样“老汪茶舍”上线了。

“茶社是个新生事物,一开始,群众还没有接受。”走进位于社区最外端的老汪茶舍,整洁的喝茶器具一应俱全,八仙桌、长板凳,让人感觉到是一个普通的农户之家,主人老汪一边沏茶,一边打开话匣子:“为了让给群众感受到茶社的随意、随性,老汪找来了熟悉多年的老伙计,通过社区党组织的会议选举,毛遂自荐和老党员、老退休教师、老干部以及一些社区的能人一道,组成茶舍团队调解员,在社区两委的大力配合下,经过了一年多时间的摸索, 茶社以问、访、议、和等形式,将党员问事、田间访事、集中议事、礼让和事一套工作法,有效运用到日常矛盾化解当中,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兴一民族社区是牌坊回族满族乡五个少数民族村(社区)之一,位于肥东县县城店埠镇正北8公里处,店白公路穿越境内,352路公交车直通村部大兴庄,交通便捷。东邻梁园镇民主村,西邻众兴乡永安社区,南邻牌坊民族社区,北邻三王民族村,人口3340余人,其中少数民族656人(满族352人,回族304人)。翻开老汪茶舍的记事本,一件件村民说事,协商议事的内容清晰明了。

在社区干部许业华的记忆中,老汪茶舍解决的第一件群众反响强烈的,要数社区农户700亩田块被承包后,承包商因为收入难以为继,不再承包这件棘手事情。由于此事涉及的农户较多,加上不少农户都是与承包商个体签订的合同,农户担心自己的利益难以保障。为了做好群众工作,确保农户利益不受损失,老汪茶舍调解员们与社区两委一道,一边对每家每户被承包田亩数进行认真核对,一边与承包商进行对接,在收回承包土地的同时,以减量赔付的方式,对农户进行补偿,再对土地进行新一轮流转。同时,茶社也多次接待农户反映情况,将解决方案与农户进行沟通,一来减少了承包商的负担,二来也为土地寻找到新的出路,一来二去,群众对“老汪茶舍”开始刮目相看。

自此,老汪茶舍成为群众解决问题的一个“良心窗口、顺心窗口”,社区里大大小小的矛盾纠纷,只要在茶社摆一摆“龙门阵”,调解、协商,当事人都会心悦诚服,主动让步,化解问题。

作为民族社区,村民的一些民族习惯、风俗也成为老汪茶舍主要议题之一。由于社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恰巧有新建的高速公路通过,为了做好群众撤迁补偿工作,尤其是做好少数民族农户的思想,确保在规定时间内保障拆迁工作有序推进。老汪茶舍一度成为解决群众工作最前沿,农户有思想疙瘩,这里不仅有政策引导,更多的是情感的沟通,社区两委拿出具体方案,为老汪茶舍提供组织保障,既保护了农户的利益,又不耽搁拆迁进程。“想的办法非常接地气,有在解决农户当家塘坝上,有落实民族风俗上的,有帮助解决用电、用水和田亩的,非常繁杂,好在一切都非常如愿以偿”,许业华如是说道。

在拆迁过程中,老汪茶舍协助社区两委,多次游走在群众和搬迁工作组之间,耐心做工作。居民老许对老汪茶舍的付出十分感激,他说:“自己家在土地复垦的时候,就曾和本村民组的居民因为树木补偿问题吵过架,矛盾很深,这次,多亏了老汪书记来做思想工作,为我争取权益,还帮我们把土地流转到种粮大户手里,像这样的茶社,真是不多见。”

在汪国庆记事中,为社区一户解决田亩一事的协商,可谓有点费劲。这位农户在土地二轮承办之前,长期外出,杳无音讯。村民组在分田的时候,无法通知到本人,在村民小组议事的时候,田块没有预留,这意味着该农户即便回村务农,自己也没有一亩三分地。万事不凑巧,因为公路改造建设,该农户在外地得知后,回乡协商自己的田块,没料想自己名下没有,于是就来到老汪茶舍寻求“援助”。老汪等人在充分了解具体情况后,与农户所在的村民小组进行协商,一方面指出农户存在个人信息缺失的不足,在社区两委多次共同商议之下,村民小组与该农户达成共识,社区用集体土地,为其解决了心中的“纠结”的同时,与村民小组也签订了用地协议,确保土地使用有根有据。

“老汪茶舍已经成为兴一民族社区一道靓丽风景线,很多居民从以前的疑惑,到如今喜欢去坐坐,喝喝茶,对社区建设进行协商,社区的综合治理和网格化管理越来越像样子了”,完绍兴高兴地说,把推进基层管理体制改革作为重要抓手,搭建一批批“老汪茶舍”这样的群众说事平台,进而前移阵地、多方联动、做优服务,可以在夯实基层治理社会基础上“锦上添花”。

喝茶聊天已成为当下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喝茶”还可以作为一种社交方式,成为村民议事、解决纠纷、化解矛盾的一种手段和方式,在兴一民族社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所认可。而这间茶舍的主人,汪国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到现在,他在村里干了30多年,从民兵营长到文书再到村书记,他把大半辈子精力都投入到百姓身上:“我这个工作室,当时也想了许多名字,后来还是觉得‘茶舍’比较亲切、比较接地气。喝杯茶,聊聊天,所有的烦心事都可以在桌面上摊开说,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商量的。”老汪表示。

在老汪踅摸出来的方式方法上,一个“问”字,体现在亲情上,对难以出口或有急躁情绪对象的一个关爱。针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老汪茶舍调解员带案下访,“访”在田间地头、群众家中,了解问题、发现问题、解剖问题;在“议”的过程中,公平公正公开,召集团队成员与农户一道,共商最佳解决方案。以“和”为贵,通过喝茶、协商、摆龙门阵等形式,握手言和,解决纠纷。”记者初步了解到,自“老汪茶舍”成立以来,累计调解矛盾纠纷26起,解决实际问题34个,收集意见建议200余条,群众满意度达100%。以茶为媒,化解民忧,“老汪茶舍”做到了依靠群众解决群众自己的事,也将继续成为话家长里短、解矛盾纠纷的好去处。

“茶社现在有点冷清了,而社区的发展却更红火了,邻里和谐,这些都是我所希望的,今后,茶社还将进一步前移阵地,把茶社搬到群众的家门口,在多方联动、做优服务上再出新点子,让老汪茶舍成为社区建设和群众福祉的参谋和助手”,汪国庆一语中的。 (高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