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让法律走近“寻常百姓”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稳定性。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宪法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深刻的影响。在第三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各地各部门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普及宪法知识,让群众亲身感悟宪法,努力把宪法精神浸润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12月4日 新华社)
我们常在欧美或香港电影里听到这样的台词:“有事请找我的律师”,之前甚为不解,常常有疑惑:律师有那么重要吗?等受过一些高等教育,甚至接触一些法律知识之后才发现,原来法律之于个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保护社会公平公正的最有效工具,它是温暖大于冷酷的社会治理手段。
在当下,我国公众的法律情结并不浓厚。相较于欧美,我国公众对法律并不依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法律仍然是最后且迫不得已的救济手段。不到万不得已,人们绝不会撕破脸皮去对簿公堂,那样太伤感情和气。于是,很多人喜欢舍近求远,绕弯解决问题,而不是用法律去直击问题要害。这种现象情有可原,因为我们曾经是一个乡土为主的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纽带靠人情维系,所以,一旦碰到棘手问题,习俗惯例或尊者的意见更重要,人们并没有很浓厚的法律情结。
但时代呼唤法治精神。时代发展一日千里,今非昔比,人与人之间的跨度更大,交流更密集频繁,而且呈现出来的问题更为突出尖锐,甚至会超越一些人的认知范畴。如果仅靠经验习惯或者是大家长的权威来维系,势必会有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积累日久,反而滋生新的矛盾。所以,就需要法律这种工具化的手段,它既公平又高效。当然,还要与国际社会接轨。改革开放大步向前的中国,必须要与世界同频共振,而纵观世界发展趋势,法治是必要的文明修为。因此,无论是从国内形势还是国际大势,无论是从与进俱进还是促进发展来看,法治精神是时代的呼唤。
要让法律走近寻常百姓。今年的12月4日是第三个国家宪法日,说明国家对依法治国的重视。然而,纵然国家重视,纵然时代呼唤,可法律之于寻常百姓来说,仍然是一种“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事物。一是传统文化根深蒂固,二是法律解决问题的优点并没有被公众广泛知晓,三是法律条文的晦涩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要让法律滋养公共意识,优化配置资源,高效解决问题,就必须让它走近寻常百姓。
依法治国,弘扬法治精神,就要破除传统文化束缚,宣传法律优越性,要通俗易懂地解读法律,要让老百姓对法律产生好感和依赖,要让法律似空气一样如影随行。(董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