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镇建设美好乡村打造民生福祉
山变绿、水变活、田增效、民心乐。走在肥东县古城镇江淮分水岭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过去曾是肥东县最偏远的“贫穷”区域,如今,通过一项项民生工程的实施,通过江淮分水岭综合开发利用,通过群众勤劳的双手,在党的富民政策的引领下,古城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近8万名群众,坚持产业调整、招商引资,外树形象、内整合力,贫瘠的土地经过一个个项目带动,落地生金:养殖业蓬勃发展、土地流转风生水起、设施栽培经济效益凸显、退耕还林温润大地、美好乡村建设更是画龙点睛……
让美好乡村看得见、摸的着
站在文化氛围浓郁的古城镇郭阳美好乡村村口,吮吸着比邻一旁岱山湖这个“天然氧吧”输送进来的清新气息,清肺醒脑,气定神闲,清晨微微的曙光环绕四周,一天愉悦的心情从早晨开始。这便是古城镇倾力打造的美好乡村首批精品点大郭村最现实的写照。
大郭阳村位于该镇国家4A级风景区岱山湖西南一隅,隶属郭阳村,是一个民风淳朴,历史凝重,区位优势独特,集旅游、休闲、民俗、自然景观于一体的明朗小村,该村现有住户253家,村民754人,主要姓氏以“郭”为主,大郭村隶属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5.7摄氏度,冬暖夏凉,扼守“天然氧吧”岱山湖风景区的咽喉,空气质量达到优良标准。且背依岱山,脚踏湖水,呈半浑圆状态,山水交融,水随山转,别有洞天。全村地势起伏不大,向东缓缓铺入湖水之中,村庄最高处与最低处落差不到20度。村庄林木覆盖率达50%以上,高低起伏的农家小院便成为绿树丛荫中的点点珠玉,村内植物生长茂盛,有400多种,如马尾松、洋槐、元竹以及新进引进的特色苗木花卉等,观光农业方兴未艾。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兴起,良好的发展机遇让该镇党委政府瞄准旅游兴镇之一目标,进而把建设美好乡村当成提升全镇形象的品牌工程。经过多方论证、规划、申报,合肥市美好乡村首批精品点最终花落古城镇大郭村:依托岱山湖的旅游优势打造湖边垂钓新兴产业;以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引导游客进行田间采摘;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引导游客参与农耕体验;以厚重的历史、人文和传说开设遗址寻古新项目。为了迎接岱山湖旅游度假的区位辐射,该镇还将发展旅游服务融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复制之中,发动群众打好旅游生态观光农业这张牌,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在特色农业上做文章,在“绿色产品”上绣金线,扶植并带动群众开发了优质水果黑葡萄和仙桃,期间,水面养殖和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也在进一步扩大,拓展了美好乡村精品点浓郁的乡土特色。
如今,用未闻其声先见其名来形容古城郭阳村精品村,是最恰当不过的,只要您一踏进精品点,就会被眼前白墙黛瓦、溪水环绕、绿色覆盖整洁一新的村容村貌所吸引,加上好客的村庄主家的盛情相邀,你会忘记了陶渊明那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的方向感,融入一片美好之中。
美丽滁阳古城集旧貌换新颜
“天上瑶池何处寻,滁阳古城美名传”昔日美名远播滁阳古城,在斗转星移中逐渐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为了重现滁阳古城往日风采,自从全力打造大郭村美好乡村建设以来,古城镇又对滁阳古城从整体规划、工程项目进行“整容”新建了为民服务大厅、农贸市场、农民文化乐园等多个公共设施,实现了雨、污分流,街道的整体立面改造,自来水开通等民生工程落地生花,大大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在此基础上,古城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社区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极探索发展乡村旅游,全面启动“花园模式”美丽乡村建设。以建设“生态美好新滁阳古城”为目标,以“高品位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为定位,着力于快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社区加大投入力度,从道路整治入手,铺设绿色人行地砖,在路两旁统一栽植了3米多高的新式梧桐树,在街道路段两旁统一安装了照明路灯,与商家签订了门前“三包”责任书;禁止车辆乱停乱放,规定了车辆的定点停放地点。下午、小戈两处新农村建设点紧密相连。一个集文明、发展、环保、靓丽于一体的新型美好乡村——滁阳古城重获新姿,提升古城镇对外整体美好形象。
大郭美好乡村样板,吸人眼球
在一个习习凉风吹拂的夏日难得的下午,来自四县(肥东、肥西、长丰、庐江县)一市(巢湖市)分管美好乡村建设工作的相关领导,会同所在县市美好办负责人,随同市领导江洪以及市委组织部、市农委、市邮政局、市妇联、团市委等单位负责人和肥东县委主要领导一道,莅临古城镇。在大郭村美好乡村精品建设点,江洪一行饶有兴趣地观看了正在建设中的民俗文化墙、村民健身广场、排水设施,绕环村公路浏览了全村概貌,并品尝了该村土地流转后盛产的“黑珍珠”—优质葡萄,现场观看了新建成的“村邮站”群众服务流程,并与当地群众进行交流,当得知群众对此感到满意的结果时,江洪对随行人员嘱咐道,要进一步完善美好乡村服务功能,多渠道为群众办实事。随后,在该镇四楼会议室召开全市美好乡村建设现场推进会。
会上,江洪指出,全市美好乡村建设进展良好,得益于领导班子重视有力、得益于推进力度的加大、得益于创新与创造的升级。今后工作要抓调度、促进度,扎实推进美好乡村建设;要抓合作、促共建,强化美好乡村合作机制建设;要找差距、比不足,全面提升建设水平。要在“三提四加”上落实责任监管,即工作进度再提速、质量标准再提高、产业发展再提升;长效管理要加强、机制创新要加强、统筹力度要加强、督查考核要加强。会上,江洪还对古城镇美好乡村乡村建设取得进展给予高度肯定。
南郢美好乡村又吐新绿,亮点层出不穷
在推进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该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打造一线品牌的理念,将增加群众收入,提升农村形象,提升乡风文明,村企一体化规模发展,作为美好乡村建设的出发点,辅助于产业结构调整、特色养殖和土地经营性扭转为手段,逐步营造富民强村的发展之梦。作为省级项目的南郢美丽乡村从开始实施建设,到2016年10月实现148户、750余名群众整体入住,高标准、高规格,高质量是美丽乡村“驻颜有术”的法宝,尤其是建设过程实行村民自治,成为今后打造 “花园小区”一个全新模式。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生态环境改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几年来,古城镇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基础设施提升、旅游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全力打造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便利、村容村貌洁美、田园风光怡人、富民产业发展、村风民风和谐的美好家园。其中,古城镇杨塘社区南郢美丽乡村就是其中一个靓丽的缩影,这也是继该社区在实施增减挂项目,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将新庄、郭庄以及响井王等新农村建成之后,又一点睛之笔。
民生福祉是美好乡村建设最佳“传奇”
随着农村人口逐步向集镇、县城聚集之际,一些原本规模较小的自然村常常出现人去楼空现象。“遍地是乡愁”,这是现而今部分村庄的真实写照。为了整合土地等资源,改善村组小聚集的现状,该镇依托增减挂、美好乡村以及美丽乡村等项目建设,逐步改善分散居住的原貌,在建设美丽乡村的额基础上,注重提升幸福指数。同时,为了方便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把窗口建在居民点旁,让一些公共设施诸如村级办公阵地、党员活动场所、群众议事、就医以及文化、文体设施建设能满足“家门口”服务,建成村民就医就学便利、党员活动规范、教育培训有序、便民服务简约、文体娱乐便当等“五位一体”的综合性服务阵地,从而让社区服务涵盖居民的方方面面。
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中,古城镇把突出“生态宜居”、“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三大原则放在首位,做到以点带面、稳步推进,促使村内垃圾、污水等生活层面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得到改观、绿化美化面积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努力实现广大农民的美丽乡村梦、美好家园梦、幸福生活梦。其次是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参与。该镇土管建设规划部门协同社区两委,全方位为美好乡村建设提供协调、服务,坚持在一线办公,针对规划、设计、建筑施工进行全程监管,消除“等、靠、要”的思想,“四方八把关”提高各部门联动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安全高效。再者是加大宣传力度,实施工程建设前中后期“三透明、三公开”。通过召开群众代表参加的专题会、支委会、党员全体大会,利用张贴标语、印发新村资料、进村入户等多种宣传形式,大力宣传美好乡村建设的意义,为全面掀起美好乡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加大绿化改造,高标准提升社区档次,把环境整治、村庄绿化、道路绿化为工作重点,按照"统一规划、综合整治、镇村联动、区域一体化建设"的思路,着重在扩面、提升、完善上做文章,抓重点道路、小区内部以及村民房前屋后进行统一整治,建管并举,实现了河道保洁、垃圾分类、收集、道路保洁和村庄环境长效管理以及“分段负责人”奖惩"五位一体"管理保洁机制。四是传承文化文明,把孝道文化、历史文化、文明礼仪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印制在墙壁上、橱窗内,通过“五好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身边好人”评选等活动,提升社区文化品位,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新农村。
“水、电、路、绿化,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现在我们真享福了”,居住在南郢美丽乡村4栋楼201室的已经70多岁退休在家林老师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孩子们在城里,多次让我们去享福,可是,我还是觉得新建成小区不错,各种设施都齐全,我们在这里一点也不比城里差”。居住在6栋楼601的 60多岁的毕金莲指着临近公路的那幢百墙黛瓦处说道:“老了老了能住上这么美丽的房子,在以往不敢想象,自己的亲戚原本住在其他自然庄,现在搬到一起,生活上可方便了,尤其是自来水通到家,让老人们感觉幸福满满的,生活真的方便多了”。老人的话还没讲完,正在二楼上晒衣服的社区居民周映红接下话茬:“现在党的政策就是好,为我们修路、挖塘、建新房,我们种的粮食还有保障,这样的社会,我们更应该珍惜,共同维护眼下的美丽环境”。
下一篇:古城镇落实“黑斑倒查”确保零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