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文明播报

他用奉献传递人间大爱 六旬老人欲捐遗体感党恩

发布时间:2017-11-29 00:00:00 信息来源: 本站 作者: fdwmw 阅读次数:
973

近日,当从安医大遗体接收站与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手中办理了遗体捐赠相关手续并领到遗体捐赠纪念证书时,赵恩昌老人激动不已。“人的一生是平凡的,但要活得有点意义。感谢你们让我了却了最大的心愿。”

六旬老人欲捐遗体感党恩

原来,今年65岁的赵恩昌是一名退休老党员,2011年从原肥东县撮镇镇政府退休后,老人便住在了店埠镇上,每日坚持读书看报、看新闻、听广播,关心时事政治和肥东地方的发展。

近年来,在看到农村旧的殡葬风俗习惯后,寻思着要带头改变农村旧的殡葬风俗习惯,赵老便萌生了在百年后无偿捐献遗体的想法。“一来,可以带个头,改变农村旧的殡葬风俗;二来,自己捐献的遗体可以提供给医疗机构开展医学研究,为社会公益事业贡献最后一份力量。”

得知他的想法后,赵恩昌的家人选择了默默支持。11月初,立即行动起来的老人联系上了县红十字会,表达了自己在百年后无偿捐献遗体的意愿。紧接着,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与老人进行了接洽,在进行了多方沟通核实后,近日,县红十字会以及安徽医科大学遗体接收站的工作人员带着有关证件来到了赵老位于店埠镇的家中,帮其完善了遗体捐赠相关手续的办理,并向赵老递交了“遗体捐赠纪念证书”。

当在安徽医科大学遗体接收站工作人员递过来的遗体捐献表上签下自己名字的时候,老人高兴地说:“我是一名老共产党员,是在党的关怀抚育下成长的,对党有着深厚的感情。希望百年之后,个人的捐赠愿望能顺利实现。以此回报各级领导和组织上一直以来的关怀!”老人的话语虽简单,却表达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崇高信仰。

今年新增9名捐献志愿者

随后,记者从县红十字会了解到,自2015年开始,县红十字会打破传统观念,倡导移风易俗,积极探索遗体(器官)捐献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新途径,“在宣传中,我们通过电视、网站等新闻媒体播放遗体(器官)捐献的目的和意义,不断提升遗体(器官)捐献的社会认知度和知晓率,并通过开展不同类型的公益活动,宣传典型事例,弘扬奉献精神,让更多的人逐渐了解遗体(器官)捐献这一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此外,我们还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了捐献数据库,对所有捐献志愿者信息进行科学管理。通过电话联系、上门走访,安抚家属,落实跟踪服务。而每年清明,我们也会组织举办大型‘遗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活动’,向全社会表示对逝者的奠念和哀思,弘扬社会大爱,让参加活动的捐献志愿者和捐献者家人感受到社会及他人对他们高尚情操的尊敬和感恩。”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而一系列的创新举措也收到了良好的反响,这不,截至目前,全县共有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31例,实现捐献6 例,其中仅2017年1—11月便新增捐献志愿者9例,实现捐献3例,捐献志愿者人数总量和今年的新增量均居全市五县之首。

而在工作人员提供的一张表格上,记者注意到,今年新增的9名捐献志愿者年龄在30多岁至80岁之间,其中既有工人、也有党员干部,还有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遗体(器官)捐献是一种具有时代意义的行为,具有社会性、公益性和科学性,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社会文明与进步的象征。下一步,我们县红十字会将找准定位,创新思维,开拓思路,积极作为,努力营造从‘我不捐’,‘要我捐’到‘我要捐’的社会新风尚,推动遗体(器官)捐献工作的有序开展。”工作人员表示道。

■延伸阅读

遗体捐献需要走哪些程序?

1.当事人可以与县红十字会取得联系,或者可以直接与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安徽医科大学接收站取得联系。

2.填写自愿捐献志愿书、登记表。

3.当事人应先写好遗嘱,必须是在清醒状态下写下来的。

4.明确遗体捐献执行人。

5.明确是否要保留当事人骨灰等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