撮镇镇:百年古祠曾是战地医院
肥东县撮镇镇有个赵氏宗祠。祠堂位于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西边不远处,战争时期,祠堂还成为了临时的战地医院,不少战士曾在这里疗伤康复。
祠堂建于200多年以前,“文革”期间被毁,去年经族人努力得以重建。祠堂门前有一口百年古井,井水至今仍源源不断,甘甜爽口。
老祠堂曾用作战地医院
昨天上午,记者一行来到位于撮镇镇的赵氏宗祠。祠堂为三进五开间,最里面一间供奉着宋太祖赵匡胤的画像。据了解,明洪武年间,赵元吉、赵禧两兄弟从句容迁至合肥东乡,繁衍生息。目前,周边一带赵氏家族人员3000多人,均为赵元吉、赵禧两兄弟之后人。
“这祠堂有两百多年历史了,当年渡江战役期间,祠堂还成为了一部分伤病员的养伤之地呢。”今年88岁的赵经潮老人告诉记者。据介绍,渡江战役期间,主要部队住在当地的张氏宗祠,有一些伤员在当时住到了赵氏宗祠。“那时候我们祠堂里住的主要都是伤病员,还来了几个护士。小平、陈毅那时候还经常从这里路过。我记得陈毅老总那时候有几个替身,每次都是好几个骑着大马的人从这里经过,搞得我们都分不清哪个是陈老总。”赵经潮表示。
“你们看,这就是当年伤员们住的房间。‘文革’期间就倒掉了,去年我们才重新修建的。”据老人透露:曾经祠堂里还有一棵玉兰树,树非常高。“那时候也没什么高建筑物,我们祠堂里的树甚至在店埠都可以看得到。”
百年古井讲述小村历史
在祠堂门口不远处,有一口古井。井口不大,不过可以清晰地看见青石上留下的一道道箍。“这都是从井里打水时绳子长期摩擦留下的,别看井口小,井里面可深了,一个人打水拉绳要拉半天,一般都要两个人才能把绳子拉上来。”村民赵守华介绍说。
记者留意数了一圈,发现共有18道箍,每道箍都约有两厘米深。“我们这个村庄叫赵祠村,当时不仅我们一个村里都喝这个井水,邻村的百姓也来这里打水。”村民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
据了解,祠堂建造于乾隆年间,解放后用于学校,后于“文革”期间毁掉。去年,在族人的共同努力下,赵氏宗祠得以重新修建,目前正在进行第五次修谱。“这两年我们几个修谱委员会的族人跑了好多地方,寻找赵氏后人。”族人赵克兵说。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外地的赵氏后人来到这里,寻根问祖。“我们兄弟俩是巢湖柘皋的,也就在前一段时间才联系上这里,这两天正好来祠堂看看。”当天上午,来自巢湖的赵克强对记者表示。
在赵克兵的家中,记者看到了一份古老的家谱。“这谱有两百多年了,如今保存在我这里,它记录了我们整个家族的根脉啊。”赵克兵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