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文明播报

产村融合惠民生 肥东县推进美丽乡村中心村产业富民

发布时间:2018-10-31 00:00:00 信息来源: 本站 作者: fdwmw 阅读次数:
977

2017年以来,肥东县围绕“生态环境优美,乡风人文和美,群众生活甜美”的建设目标,将美丽乡村建设与脱贫攻坚、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创新,破解资金难题,统筹协调推进,有效地改变了农村面貌,拓展了农民脱贫致富的途径。

让家乡变美,让日子变富,让生活一天比一天更好,这个广大农民的梦想正在肥东乡村变为现实。

肥东县2017年度共有杨店乡黄栗中心村等7个省级中心村和牌坊乡大兴庄等8个市级中心村美丽乡村建设点。省级中心村同时列入民生工程进行实施,截至目前,2017年度7个省级中心村全部建成市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涉及苗木花卉、大棚蔬菜、水产养殖等方面。

注重规划引领,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在中心村建设规划编制时,坚持“前瞻、系统、配套、引领”原则,综合考虑农村山水肌理、发展现状、人文历史和旅游开发等因素,注重彰显特色、突出禀赋个性,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了以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为龙头, 涵盖村庄建设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规划等多个专业规划在内的“多规合一”规划体系。在发展“一村一品”方面,提出做强蔬菜园艺、苗木花卉、健康养殖、休闲农业等特色主导产业,推动产园村一体发展。有规划地开发休闲农庄、采摘农园、特色民宿、户外运动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在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面,提出积极开展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股份合作制改革,扎实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试点,增加村集体收入和村民财产性收入。在探索开展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方面,提出盘活闲置宅基地、闲置农房发展乡村旅游。

发展特色产业,夯实美丽乡村建设基础。肥东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通过空间改造、资源整合、人文开发,大力推动休闲观光、规模化种养殖、乡村旅游业等“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一个个特色村镇脱颖而出。15个美丽乡村中心村坚持产村一体,同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加大农村土地依法流转力度,截至目前,全县已流转土地约80万亩。在牌坊、八斗、响导等乡镇,已形成万亩连片、初具规模的苗木产业基地、蔬菜生产基地、果林基地。积极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着力培育“一村一品”,加快特色农业发展,2017年度,肥东县7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均已创建成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其中,牌坊乡借助“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的效应,在高塘、大兴庄中心村继续发展大棚蔬菜产业。高塘中心村积极开展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股份合作制改革,扎实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试点,增加村集体收入和村民财产性收入,3480位村民领到《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证》,当上股东,参与管理决策和收入分配,享受分红。黄栗中心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鼓励当地居民种植特色花卉等经济作物,发展油桃、核桃等特色经果林;护城社区系贫困村,中心村建成扶贫蔬菜产业园200多亩,主要建设内容为钢架大棚蔬菜设施栽培、生态养殖、露地蔬菜等。桥头集镇做大做强“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的牌子,市级美丽乡村建设点的上份张中心村主打龙泉寺和爱情隧道的旅游品牌,村民们在家门口迎来国外游客,卖上自家的“土特产”。包公镇借助包公文化园项目,按照仿宋风格改造民俗馆及(肥东洋蛇灯陈列馆)潜龙宫,为发展旅游乡村迈进一步。肥东洋蛇灯已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具有较强的地方文化特色。目前小包社区入驻企业9家,其中规上企业1家,全村有近200余人在企业打工,在企业的带领下,全村共有苗木花卉、种植大户10多家。初步形成农业、林业、养殖业、苗木花卉、精密加工业、餐饮服务业、瓜果采摘等七大主导产业。2017年小包社区获得安徽省旅游示范村的称号。据统计,目前15个中心村已有30多家企业投资参与到美丽乡村产业发展中, 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40多个,实现了“农村美起来”与“农民富起来”的良性促动。

借助美丽乡村建设,15个中心村还整合房前屋后空间,发动群众将村庄的零星闲置土地用来种植苗木瓜果和蔬菜,实施“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小庭院园”“小林(竹)园”“五小”工程,发展出独具匠心的“村落经济”和“庭院经济”,让农民在合理利用村庄的土地资源中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