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市2018精神文明工作综述:凝聚文明力量 让城市更美好
绿色吴忠美如画,文明之城换新颜。图片来源:吴忠日报
2018年是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开局之年。吴忠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作为促进发展成果更好惠及民生的重要手段,吴忠市上下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一路高歌,不断丰富文明城市的色彩与内涵,迈开了追求城市外在美与内在美有机融合的铿锵步伐。
“情暖吴忠 助力创城”志愿者签名活动。图片来源:吴忠日报
锲而不舍 追求城市文明高度
“全国文明城市”被称为城市最高荣誉,对于打造城市品位、提升市民素质、改善人居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年来,吴忠市委、政府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努力把吴忠建成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的文明城市。
2018年5月31日,吴忠市委、政府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会,要求吴忠市上下拿出久久为功的拼劲韧劲,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坚定不移打好创城硬仗,切实提升城市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吴忠市创城指挥部多次召开推进会,要求各地各部门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摘桂冠”的总体安排,坚持以人为本、共创共建、求实创新、注重过程的原则,以目标为导向全面精准对标创建,以问题为导向全面补齐差距短板,以创新为导向全面营造浓厚氛围,实施挂图作战,推进常态长效。
各地各部门把创城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与日常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建立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居民小组的五级联动工作机制,全面构建起纵到底、横到边的工作推进体系。
严格对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对标聚焦基础设施短板,着力解决背街小巷、集贸市场、城市社区等点位硬件基础差、配套不达标、功能不完善的问题;聚焦城市精细化管理,持续解决城市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等方面存在的群众意见大、影响范围广的突出问题;聚焦群众参与支持,通过道德讲堂、“大手拉小手”等丰富多彩、接地气的活动,引导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创建。
整治城乡环境,建设文明美丽新家园。图片来源:吴忠日报
环境优美的吴忠城南生态公园。图片来源:吴忠日报
提升品位 打造和谐宜居之城
创建文明城市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洗心革面”的过程。为此,吴忠市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标准有机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全面深入实施城市升级、生态提升和营商环境提升,加快推进城市整体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品质提升。
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离不开城市硬件建设支撑。从城市“洗脸”到城乡环境大整治,从道路改造工程到门头牌匾“换装”,从基础设施完善到市区电力、通讯线路入地……这是吴忠市实施“城市双修”后,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而“城市双修”只是吴忠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一个缩影。
如今,吴忠市已完成130余条市政道路建设和“四横五纵”9条道路两侧部分建筑物外立面、“一渠一河”2条水系的亮化提升改造,有效改善了群众交通出行条件,市容市貌整体形象全面提升,使城市更加具有活力和吸引力。
深化创建工作就是全面提升服务水平的过程,优化营商环境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之一。2018年,吴忠出台印发了《吴忠市优化营商环境措施》,进一步打造标准高、水平好、审批少、收费低、速度快、服务优的营商环境,为创城助力。
吴忠市政务服务中心一站式受理方便群众办事,优化营商环境。图片来源:吴忠日报
近期到吴忠市政务服务中心大厅办理业务的群众惊喜地发现,大厅的布局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各项硬件设施也都实现了升级,还推出了不少便民自助服务。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打造优良营商环境的过程中,吴忠市政务服务中心作为对外展示形象的重要窗口,在完善一站式服务、提升窗口服务质量方面下足了工夫。
“生态似水,发展如舟。”吴忠市以绿色发展为抓手,由点及面提升城市绿化景观品质,清理河道水面,治理空气污染,推动了城市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如今的吴忠,市区城市绿地达到3.69万亩,城市建成区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9.47%和16.76平方米。城市“三路两园”绿化改造提升成效显著,完成改造城市绿地1800亩,建成健身绿道30.8公里,新建休憩小广场128处、廊亭28处,安装坐凳536个,园灯、投光灯等设施2028套,垃圾箱332个,种植各类苗木165万株,市区公园绿地分布更加均衡,基本达到“三百米见绿、五百米见园”。触手可及的风景,展示着吴忠市生态建设的累累硕果,也让市民幸福感倍增。
吴忠市成功举办“我在黄河岸边等你”庆典活动暨模范先进人物礼遇晚会。图片来源:吴忠日报
塑形铸魂 打造崇德向善之城
没有文明的市民,就没有文明的城市。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城市文明的灵魂。今天的吴忠,一股崇德向善的新风扑面而来。走遍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一幅幅正能量满满的公益广告:最美吴忠人、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令人信服,诚实守信、见义勇为、孝老爱亲、助人为乐等善行义举让人感动……这些身边好人好事,集中展示了吴忠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底蕴。
利通区裕西社区居民舒宏勇是王兰花热心小组的成员,对他来说,为小区孤寡老人、残疾人免费维修水暖是“家常便饭”。说起加入热心小组的初衷,舒宏勇感慨万分:“小时候,因为家庭的原因,我没少受王兰花阿姨的照顾。在我心里,她就像我的亲人一样。现在我有能力了,也要跟她一样,尽力帮助更多的人。”
走进吴忠市各个社区,随处可以看到“爱心超市”“爱心敲门队”“日间照料室”“老饭桌”“四点半学校”等志愿服务设施,“王兰花热心小组”“583秀玲工作室”“张建英调解室”“一家人百步服务室”等志愿服务队伍,为空巢老人、低保、残困、军烈属等群体提供“零利润”服务,扶贫帮困的事例数不胜数。
榜样是最好的说服力。近年来,吴忠市表彰了一批道德模范、最美吴忠人、文明家庭等先进典型,形成了立得住、传得开、学得来的“群英谱”,引导人们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着力传播城市文明正能量。宣教结合,全方位、立体的宣传声势,让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传进千家万户,在全社会形成学模范、敬模范、做模范的良好氛围。截至目前,吴忠市共选树出各类先进典型1020人,涌现出了朱玉国、王兰花等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2人、马忠斌等中国好人29人、自治区道德模范468人、吴忠市道德模范和最美吴忠人483人。
在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工作中,吴忠市以“三个美起来”为目标,深入开展“城乡文明共建、助力脱贫攻坚”“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等活动,打造了51个美丽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点,建设了一批民风教育宣传阵地,在所有行政村建立了“一约一会”,总结提炼出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盐池经验”“同心做法”等,形成了吴忠品牌。
同时,吴忠市采取“党团员+社会组织+农民”的模式,发展农村热心志愿服务队,以助力乡村振兴为宗旨,开展“乡村振兴、志愿同行”农村志愿服务活动,发动村干部、“三支一扶”工作者、大学生村官和热心村民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影响带动更多村民助力乡村振兴,推动乡风文明。目前,吴忠市共组建志愿服务队998支,实名注册志愿者17.1万人。
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图片来源:吴忠日报
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景区开展文明旅游志愿服务活动。图片来源:吴忠日报
共建共享 打造文化厚重之城
一座城市的高度,不仅来自于林立的高楼、宽阔的道路、繁华的街区,最重要的是取决于思想文化的高度。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吴忠市抓创作出精品、抓服务惠民生,不断发挥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品位,为文明城市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2018年,吴忠市成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创城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年来,吴忠市扎实开展“聚焦吴忠文化”优秀摄影作品展、黄河文化周、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及全民健身等一系列群众文体活动,品牌广场文艺每年演出300多场次,观众达80万余人次。先后创作了100余部音乐、舞蹈等新编精品剧目,其中22项获得国家、自治区级奖项,整体创作量较未创建前提高了40%,优秀作品率同比提高了30.6%。在吴忠市所有行政村建起“农家书屋”,吴忠市“三馆一站”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并实施节假日正常开放和错时延时免费开放。截至2017年底,吴忠市公共图书馆总藏书量152.63万册,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0.73次。深入开展文化“八进”,每年5至10月为“文化惠民、送戏下乡”演艺季,年均演出1948场次,农村电影放映8360场次,受益群众达150万人次,让真正有质量保证的精品文化浸润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去。
同时,统筹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博物馆建设、直播卫星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数字农家书屋、城乡电子阅报屏建设以及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数字资源,依托“智慧城市”实施了吴忠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吴忠文化云”,形成了以活动、场馆、数字阅读、场馆预约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系统。目前共建成市、县两级图书馆网站6个、文化馆网站6个、博物馆网站6个。吴忠市4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573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部实现了WIFI无线网络覆盖,广大群众可以通过智能移动端、PC端、公共电子阅览室、手机等多种形式享受数字资源服务,在基层实现了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形成了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