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文化厅来包公镇拍摄“大邵洋蛇”专题片
元月二日,安徽省文化厅图书馆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程强、县文广新局李芝稳带领摄制组一行8人来包公镇拍摄“大邵洋蛇”专题片。
此部专题片由国家级著名导演陈佑国执导,片长约30分钟,重点介绍“大邵洋蛇”的传承、历史和制作工艺手法,摄制组采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邵传富和潜龙宫宫主邵华宜,真实记录了传承人的技艺特点、技艺发展的脉络和现状、传承情况、生存状态以及传承环境等。
大邵洋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相传该村的邵氏村民的祖先在被元兵追杀的时候,被一条大蛇所救。后来村民为了感念大蛇的救命之恩,并祈福天下太平风调雨顺,由此便以舞蛇灯的形式加以纪念。每隔十八年舞动一次,代表新的一代长大成人,相应的蛇灯也会加长一节,至今,这一蛇灯已经延续到了93米之长,非常壮观。这个习俗延续了六百多年,从未中断。但随着改革开放出现的民工潮,在村青壮年的减少,对大邵洋蛇的传承和发扬造成了较大冲击,出现了后续乏人的危机。2011年张宝顺书记提出“打造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的口号后,包公镇党委政府积极响应,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支持大邵洋蛇技艺的活态传承与保护,积极鼓励传承人带徒授艺,使这项濒危的手艺,有了新的转机。在大邵洋蛇的存放地和传承所—潜龙宫,十余名当地青少年正在跟着邵传富老人认真学习大邵洋蛇独特的制造工艺技巧。据介绍大邵洋蛇的工艺技巧极其复杂,绑、扎、凿、勾、翘、压等多种方法,所用材料也是非常讲究,被誉为“中华一绝”。
此次“大邵洋蛇”专题片的拍摄是受文化部非遗保护中心的指派,拍成的专题片将上报文化部非遗中心和国家图书馆信息数据库并在省、市、县电视台播放,对包公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高包公镇知名度、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上一篇:循环园市容办全面落实“河长制”
下一篇:古城镇敬老院内暖意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