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要闻

打造服务群众的“根据地”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肥东探索”

发布时间:2020-10-12 08:28:05 信息来源: 本站 作者: fdwmw 阅读次数:
16150

近年来,肥东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有序推进,实现县乡村三级全覆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提标提质、标准化建设,如何让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方位服务群众成为现实课题。实际上,早在建设之初,肥东县就把“打造服务群众的‘根据地’”这一理念融入其中,不断探索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取得显著工作成效,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一、着眼凝聚人员力量,建强“主力军”,解决“谁来服务”的问题

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服务群众的作用,终究离不开人。肥东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把凝聚人员力量作为第一要务,通过体系支撑、职责牵引、建强队伍,工作取得实效。筑牢体系支撑。县乡村三级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和组建志愿服务队,建立“中心吹哨、部门动员、各方参与”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统筹整合、指挥调度的作用,打破部门利益和条块分割,实现从“物理变化”到“化学变化”,形成县乡村三级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中心上下一体、同频共振局面。强化职责牵引。各级党组织书记担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和志愿服务队“一把手”并压实领导责任,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具体抓,带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多想办法、多出思路,切实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健全全县各级实践所(站)管理制度,建立统一标准规范文明实践流程,完善落实联席会议制度、领导干部挂点联系制度、文明单位结对共建制度等相关规章制度,推深做实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常态化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夯实队伍建设。依托基层社区,贴近群众、开拓思路,建强志愿服务队伍,全县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950余支、招募志愿者4.2万余名,全年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100万小时。加强业务培养,先后组织乡镇分管同志赴山东、厦门、广德、金寨等地考察学习,举办全县文明实践指导员业务骨干培训班和轮训班。

二、着重拓宽融合领域,培育“先锋队”,解决“服务方向”的问题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这一片服务群众的“根据地”既离不开“主力军”的驻守,也需要“先锋队”开疆拓土。肥东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明确工作重点的基础上,注重与其他相关工作深度融合,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服务内涵进一步深化拓展,服务质量明显提升,群众满意度也不断提高。锻造主业先锋。聚焦乡风文明,完善和建好“一约四会”,推广建设包公家宴大食堂,开展身边好人、美丽家庭、十星级文明示范户评选,助推乡风文明建设;聚焦以文化人,开展“全民文化月”“中华经典诵读”“情暖敬老院”等活动,进农村、进社区,丰富基层群众文化需求;聚焦帮扶解困,开展“扶贫济困”、邻里互助等志愿服务,实现服务“零”距离;聚焦全民参与,组织开展“文明我先行”“志愿大家行”等主题活动,提升群众主人翁意识,激励群众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活动。争当融合先锋。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相结合,组织全县党员进社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形成“工作在单位、服务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工作机制;与移风易俗相结合,开展送文化下乡、邻里互助等活动,推广“包公家宴”“微家训”,以移风易俗改革成效体现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成果;与基层社会治理相结合,开展文明交通、扶危帮困、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疫情防控、抗洪抢险等志愿服务活动5000余次,参加活动志愿者超过8万人次,参与群众近30万人次。创建品牌先锋。以品牌创建为引领、服务创新为引擎,推动志愿服务上层次、上台阶。文明实践六流程“誓、唱、诵、听、讲、看”入选省文明实践经典案例,“爱心粥屋”荣获省志愿服务月评十佳,撮镇镇“文化撮西”、镇南社区“爱心粥屋”、县文旅局“梨园飘香”、石塘镇“包公家宴”等项目,荣获市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三、着力创设平台载体,打造“多面手”,解决“如何服务”的问题

肥东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服务群众中增强问题意识,创新搭建服务平台和载体,服务群众的手段日趋多样,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搭建服务平台。重点打造理论宣讲、教育文化、科技科普、体育健身等服务平台,把党员远程教育中心、电教中心、党员活动室、基层综合文化场所、体育场馆设施、“垃圾分类兑换超市”、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科普e站”等阵地全部统筹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构建上下贯通、软硬结合、集约高效的文明实践矩阵。丰富活动载体。为实现“年有计划、季有主题、月有重点、周有活动”的目标,制定印发全县志愿服务活动计划,组织志愿者开展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困难职工、圆梦微心愿、党员志愿服务、文明旅游、文明交通、文明上网、移风易俗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上下互通、互融互促、活动共办”的局面。谋划行动举措。开展春苗行动,丰富志愿项目,成立志愿服务项目培育站、举办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开展志愿服务项目对接会,做好志愿服务项目培育提升,打造一批有影响、群众满意的志愿服务品牌;开展燎原行动,扩充志愿队伍,规范化管理志愿服务队伍,探索建立“诚信银行”,提升志愿者的获得感和社会地位;开展身边行动,强化志愿常态,围绕“年有计划、季有主题、月有重点、周有活动”目标,努力打造15分钟志愿服务圈,做到群众有需求,志愿者15分钟就能赶到,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李成  张永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