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东县包公镇:“洋蛇灯”技艺进校园 “非遗”传承有特色
3月11日下午,在肥东县包公学校少年宫,二十几名学生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邵传付的指导下,利用最后一节课学习“洋蛇灯”扎制和舞蹈技艺。“洋蛇灯起源于元末明初一个感恩图报的传说......”在现场,邵传付首先向孩子们介绍了洋蛇灯的由来和发展历史。
随后,邵传付带着已经扎制成半成品的洋蛇灯头、灯尾向同学们详细介绍扎制的方法和其中的原理,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据了解,本节课程是包公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大邵“洋蛇灯”志愿服务队“灯耀青苗”志愿服务项目常态化进校园授课的第一堂课,以后每周五下午4点都会开设本课程,课程时长为30分钟。
大邵“洋蛇灯”是肥东县包公镇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邵“洋蛇灯”工艺复杂,从蛇珠到蛇头至蛇身及蛇尾,扎制技巧均不相同,且难以用现代机器生产所代替。洋蛇灯舞蹈设计独具匠心,精彩纷呈,有“长蛇出海”“走径折”“摇大车”“四蟒翻身”“盘宝塔”等。把“洋蛇灯”扎制和舞蹈技艺引入校园旨在为孩子们的心中种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种子,为“洋蛇灯”的持续发展储备优秀人才。 (陈蓉 邢单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