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珍:她让孝道在村里生根发芽
“没有老哪有小?小的照顾老的是本分。”这是家住肥东县八斗镇大张社区双庙组69岁居民高玉珍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她不离不弃照顾患病丈夫15年,用实际行动诠释爱情的真谛;在丈夫去世后,她独自抚养教育4个子女,把孩子们培养成为栋梁之才。用付出与坚守诠释责任和担当;她28年如一日,照顾婆婆,用善与爱传承中华孝道,传承良好家风。
一切源于一见钟情
故事还要从40多年前说起。1975年,高玉珍21岁,能歌善舞的她在村里表演节目时,认识了24岁多才多艺的张世严,两人一见钟情,心生爱慕,不久便开始谈婚论嫁。
婚后的生活甜蜜而幸福。高玉珍主内,成了丈夫张世严的贤内助。夫妻俩吃苦耐劳,勤勤恳恳,种18亩地,养5头猪,用勤劳的双手编织幸福生活。一年后,两人便迎来了爱情的结晶——大女儿张林梅,生活变得更加具有责任感,也更加甜蜜。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张世严26岁那年,患上肺结核,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夫妻俩角色互换,高玉珍主动承担了家庭所有重担。每天天还没亮,夫妻俩就下地干活,张世严手提马灯,高玉珍犁田。婆婆滕发平就在家里照料孙女。日子这样平淡地过着,他们陆续又迎来了生命里的另外几个孩子。
偏偏在这个时候,命运又跟他们开了个玩笑。34岁的张世严又患上糖尿病,瘦得皮包骨头,再也不能下地干活。从此,田地里只有高玉珍高高瘦瘦的身影,从日出到日落,她一个人面朝黄土背朝天,没日没夜地干活。
起初,张世严还能在家淘米煮饭,等高玉珍回来烧菜。后来,他病情加重,彻底丧失劳动力。高玉珍每天一边要忙地里的活,一边还要伺候一大家人的生活起居。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世严的病情越来越严重,腿脚、膝盖都出现浮肿。高玉珍每次忙完农活回来,还要帮丈夫按摩。每年农闲,高玉珍得送丈夫住院治疗3个月。
在丈夫住院期间,为了省每天3元钱的躺椅费用,高玉珍每晚就坐在板凳上,趴在丈夫床边睡了3个月。后来,她的腿脚浮肿得连路都不能走,就这样,还要坚持坐公交车回去帮丈夫借医药费。每每看到高玉珍浮肿的腿脚,张世严就默默流泪。
尽管这样,经历3次抢救的张世严,最终还是离开了最爱的妻子,将家庭的责任和三万多元的债务彻底交给了她。
将来一定要有出息
“妈妈那会儿总是全家最后一个睡觉、第一个起床的,特别辛苦。每天睡觉前、起床后,她都要先去看看奶奶,农忙时,她平均一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女儿张靖梅心疼地回忆。
尽管生活很苦、很累,但高玉珍没有放弃对子女的教育,总是鼓励孩子们多读书。“一想到人家的孩子都有爸爸,我的孩子们没有爸爸,心里就特别难过,生怕孩子们将来没有出息,我经常一个人偷偷流眼泪。幸好他们都很懂事,学习也很上进,还知道一放学就回来帮我干活。”高玉珍高兴地说。
为了偿还债务,供孩子们读书,高玉珍每天凌晨三点多起床,烧好早饭、煮好猪食,就下田干活。到早上六七点,她已经犁完一亩多的地。干完农活后,她还要到村里去上班。基层的工作千头万绪,挨家挨户通知群众体检、调解群众纠纷、参与疫情防控……哪里需要,她就到哪里去。她的耐心服务,也赢得了社区群众的尊敬。特别是脱贫攻坚战期间,她还帮扶24位贫困户成功脱贫。
“看着妈妈这么辛苦,我大姐考上卫校也没有去读,而是偷偷跟着同村人去南京,一个人打两份工,帮着妈妈一起赚钱养家,晚上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学习电子方面的书籍。”张靖梅流着泪诉说。
靠着在村里上班、大女儿打工、卖粮食、养猪赚的钱,高玉珍渐渐偿还了债务,日子也慢慢好转。
在高玉珍的教育下,四个孩子特别能吃苦,如今都成了民营企业家,事业上干得风生水起——这也成为高玉珍最大的骄傲与幸福。
照顾婆婆无微不至
屋漏偏逢连夜雨,丈夫去世第二年,72岁的婆婆左手骨折,高玉珍每天在外面无论多忙,到点就回家烧饭,并盛好饭端送到婆婆手里。
“天下都找不到我家这样的媳妇。”婆婆滕发平逢人就夸高玉珍。
知道婆婆爱吃肉,高玉珍要么蒸米粉肉,要么烧红烧肉给她吃。在高玉珍的细心照料下,滕发平的身体一直不错,但毕竟年龄不饶人,80多岁时,婆婆患上了轻度老年痴呆,有时也会犯糊涂,93岁时大小便失禁,从此戴上了尿不湿。
“奶奶每天总是喜欢搬个板凳坐在卷闸门前,等妈妈回来。看见妈妈回来,她就很高兴。”张靖梅说。
“浑身都疼,本身又有关节炎,就更疼了。给她喂饭时,手都在抖。”今年1月份,感染新冠的高玉珍高烧38.7℃,还坚持给同样感染新冠的婆婆做饭、喂饭,定时测体温、喂药。在她的精心照料下,99岁的婆婆安全度过了新冠康复期。
现在,滕发平的牙齿无法咀嚼,只能吃流食,平时不爱吃素菜和鸡蛋白,高玉珍每天就想办法换着花样做给婆婆吃。她把素菜切成碎末,拌上猪油给她吃,还把鸡蛋打成蛋花,放到稀饭里,把蛋黄弄碎放到米糊里……千方百计地确保婆婆的营养均衡。几乎每个夜里,高玉珍都睡不到完整觉,每隔2个小时,就会起来看看,给婆婆送点水喝。
长期的劳累让69岁的高玉珍患上了心脏病,现在每天两次给卧病在床的婆婆翻身擦洗,对高玉珍来说,已经变成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我们担心妈妈身体吃不消,想请人来家里帮忙照顾奶奶,可妈妈坚决不同意,说别人照顾不如她贴心。”张靖梅说。
孝道也能生根发芽
28年如一日照顾婆婆,高玉珍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在子女们心里种下了孝顺的种子。尽管四个孩子事业有成,依旧每周奔波于肥东、南京两地,帮助母亲照顾奶奶,母子两代人接力传递孝道,在当地传为佳话。
“太不容易了,她独自一人不仅把老人照顾得好,还把孩子们也教育得好,我们任何时候见到老人,都是干干净净的,身上没有一点异味。”邻居王宏梅赞叹。
在高玉珍一家的带动下,孝道成为当地风俗。“向高大姐看齐,我父亲今年90岁、母亲85岁,常年都是我在家照顾,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二老身体健康吃好喝好,就是我的福气!”67岁的邻居胡成发笑着说。
“我们这一块都以她为榜样。我母亲今年96岁了,这么多年,一直和我们子女生活在一起,现在我们家也四世同堂了,都非常孝敬长辈。”73岁的胡成云高兴地说。
如今,在整个村里,高玉珍孝敬婆婆的事迹被大家争相学习,子女们比着孝顺,长辈们比着幸福,形成了一幅幅温馨的乡风文明图。
天气渐暖,风和日丽,高玉珍家被烂漫的春天簇拥着,屋后是一片粉色的海棠花,旁边是成片的油菜花,以高玉珍家为中心,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正在这片土地生根发芽……(彭红玲 赵杰 张宇泽)
下一篇:马湖乡:开展白内障筛查义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