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文明创建

建设美丽新牌坊,共迈跨越发展路

发布时间:2016-04-27 00:00:00 信息来源: 本站 作者: fdwmw 阅读次数:
1234

东风吹来满眼春,潮起正是扬帆时。在全民吹响美丽乡村建设号角之时,牌坊乡党委、政府努力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把建设“独具特色、产城融合、惠及群众、具有徽风皖韵”的“乐活小镇”、“民族之乡”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标准,让基础设施上一个新台阶、经济发展上一个新水平、民生风貌有一个新改观。

全民大会战,乡容村貌“大变脸”

进入牌坊乡,一种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这种气息来自于鲜明的风格建筑,来自于层次感、设计感突出的特色小街布局,来自于“千柳圣境”的优美典雅,更来自于广大干群和睦相处、繁荣发展的时代主旋律。茁壮成长的柳树林,入目是醉人的绿;清风徐徐蔬果飘香,扑鼻是沁人的香;村落掩映炊烟袅袅,感怀这乡村的祥和温馨。

近年来,该乡先后实施“六打六治”专项整治活动,依法关停10余家污染企业,还百姓一片碧水蓝天;引入市场保洁机制,投入700多万元实施“三线三边”环境综合整治;严格落实“河长制”,集中清理永安河、定光河沿线10.8公里;投入150多万元新建两处污水处理设施,解决牌坊集镇居民生活污水处理问题;栽植水源涵养林1.2万多亩,张岗村被合肥市授予“森林村庄”称号……努力打造了天蓝、地绿、风清、街净、水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今“人人是美丽乡村形象,处处是美丽乡村环境”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气象在该乡亦然扎根。

资源大释放,特色产业大发展

目前,牌坊乡特色产业布局明确,经济成果显著,有效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蔬菜产业蓬勃发展。全乡蔬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6万多亩,年产蔬菜7万多吨,产值近2亿元,是合肥市规模最大的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和全国第三大杭椒生产基地。“千柳”牌杭椒相继被合肥市和安徽省评为特色农产品。牌坊民族村是合肥市唯一获得第三批国家级“一村一品”的示范村。专业菜农人均收入已达2.4万元以上。牌坊蔬菜成为北京、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市民餐桌上一道不可或缺的绿色食品,蔬菜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增长点和最大亮点。经果林经济提档升级。汇景生态园500多亩苗木花卉、水源涵养林1.2万多亩,每到春暖花开和桃李成熟时节,合肥近郊的众多游客纷纷前来观光赏景,采摘桃李,美国红枫、紫薇、罗汉松、香樟……让你繁花醉眼,目不暇接,林果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就像张岗村党支部书记张玉昌所说,“这两年,我们栽植水源涵养林形成了规模,吸引了周边群众观赏旅游 ,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把林果业、旅游业做大做强,更好地带动群众致富奔小康。”养殖业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全乡已建成市、县标准化饲养小区26个,市级农业产业化种养殖龙头企业11家,肥东“日升”养牛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

政策大落实,宜居乡村大建设

自2013年开始美丽乡村建设以来,该乡总投资逾3000万元共35个项目的美好乡村暨特色村寨建设,现已全部竣工,牌坊民族村还是“全国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试点村”。这些建设让生动鲜活的乡村元素得到保护、民族文化得到传承,一砖一瓦重新浸润了少数民族的古朴气息,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全国特色小镇”的申报和“民族风情街”的规划建设更是拉高了全乡乃至全县民族风情旅游的整体标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正向着公共服务日益完善、民居特色较为鲜明、民族文化发扬传承、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方向大踏步迈进。当前,该乡还在全力打造和春-李岗沿线的美好乡村风景带,整合清真古寺、千柳文化公园、现代农业示范区、汇景生态园、水源涵养林等优质资源,发展近郊型、体验型现代农业和带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业。

马群奔驰靠马头,雁群飞翔靠头雁,在合肥实施“1331”城市空间和建设“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战略中,作为合肥东部主城区“一城六镇”之一的牌坊乡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大道上阔步向前。一个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安定和谐、宜居宜业宜游的新牌坊已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