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他山之石

好人杨书成的家风故事

发布时间:2016-08-02 00:00:00 信息来源: 本站 作者: fdwmw 阅读次数:
1504

在渭南华州,有这么一个普通家庭,一位平凡的退休干部,带领全家把慈善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将爱心传递给子孙、亲邻和周围需要帮助的陌生人。今天,我们一起走近“陕西好人”候选人-杨书成,听听他的家风故事……

父慈母贤 好家风根基深厚

谈起自己的父辈,杨书成多有感慨,祖母四十年代从河南逃荒来到华县,靠自己的辛勤劳作扎根落户,虽说是外来户,却凭借温良贤德与邻里相处的和睦融洽。父亲生就几分豪气,村里谁家有个困难总是热心相助,曾在危难时刻将一位村民从快要坍塌的土崖边救出。母亲宽厚待人,没有多余的言语,却用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影响子女,说起自己唯一一次挨打,杨老至今仍印象深刻,有次家门口有个乞丐讨饭被自己赶走,母亲知道后狠狠揍了自己一顿,告诫自己:“人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低头乞讨,以后再有来的有吃的给吃的,没有的话请进来喝口热水也不能拒人门外”正是父辈的贤良美德在他心里播下了爱的种子,让他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本着做好人,行好事,结善缘的原则做人行事。家中姊妹七个,杨书成是唯一读完高中的孩子,家境贫困,学业是在邻里朋友和国家助学金的帮助下完成,这也成为他后来捐资助学最初的出发点。

烛照他人 好家风爱洒华州

2005年7月,华县慈善协会成立,60岁的他当时第一个参与并积极倡导捐款资助家庭困难的大学生,帮助其完成学业,11年来累计资助贫困大学生16名,捐款金额3.6万元。

2008年,汶川地震,他带领学生成立募捐小组,走上大街,手拿捐款箱为灾区筹得善款10000余元。

2012年,慈善协会倡议参与“小额家庭冠名基金”活动。听到这个消息后,他立马召集全家召开家庭会议,动员包括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子在内的全家11口人,每人每月拿出10元作为爱心基金捐献给慈善协会。第一次家庭会议时,儿子儿媳都赞同老人的做法,唯独十几岁的小孙子嘟囔个嘴:“我的零花钱一天只有两块钱,一个月还要省下10块钱。”杨书成一句话也没说,而是周末带着孙子来到山区贫困儿童家里,看到和自己同龄的小朋友因为家庭困难而辍学,更别提能享受和自己一样的面包牛奶时,孙子主动告诉爷爷,自己愿意从零用钱中每月省下十元钱奉献爱心。这样全家每人每月10元,每年1320元,活动开始至今坚持五年从未间断。每个人的力量有限,但是跬步积千里,小流汇江海,这些慈善基金汇聚在一起,成了开学日贫困儿童的学习用具,重阳节老人手中温暖的毛毯,冬日里环卫工人的免费早餐……

2013年,雅安发生地震,他又是第一个找到慈善协会,向灾区捐款1000元。

2015年,“华州好人之星”的颁奖典礼上,杨书成作为第一个获奖者走上舞台,朴实的言语,朴素的衣着掩盖不住一个70岁老人的精神光芒,组委会给予他的颁奖词是:感恩祖国,回报社会,乐善好施,公益是你生活的方式;心存善念,身做善行,全家坚持,慈善将一家人的爱心汇聚一起;烛照他人,上慈下孝,和睦邻里,良好家风世代相传,仁心善举温暖华州。

慈善之家 好家风薪火相传

爱心是一个家庭的纽带,杨书成用爱将家庭成员凝聚在一起,家风是一种无形的财富,杨书成用实际行动教育和感化着子女。“刚开始总有人说我傻,问我图个啥?可我觉得做好事不吃亏!帮助别人,自己心情舒畅,爱心传递给子女,家风好了,我的整个家庭气氛也温暖和谐”在他们这个11口人的大家庭里,子女孝顺,工作努力,每逢周末,儿女就会回来陪陪老两口,带他们出去旅游散心,换季前的衣服也总是提前添置好。至今,他们家都保留着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的习俗,女儿在其影响下,从去年也为公婆磕起了头,公公当时感动的热泪盈眶。儿媳妇更是在这种家风的带动下主动联系了一名贫困儿童与其形成结对帮扶,并表示要一直把孩子资助至学业完成。连十几岁的小孙子也懂得孝顺老人,过马路总是扶着爷爷,吃饭的时候得等爷爷奶奶坐下来才能动筷子。好家风在这个家庭得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