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斗镇:百年传承手艺“花张挂面”
花张社区“花张挂面”具有百来年历史,一直保持着传统手工艺制作方式,挂面色泽洁白、圆而光韧、细若发丝,具有耐煮不融的特点,吃到嘴里口感好,不腻味,筋道食足。挂面主要以以小麦粉添加盐、水经悬挂手工拉制太阳晒干而成。
八斗镇花张社区处于江淮分水岭上,位于八斗镇正北方,现辖27个自然村,36个村民组,居民总户数1054户,人口4116人,耕地面积6990亩。传统集市花张集集市繁荣,在肥东北部集市中位居第二位。“花张挂面”据民间说法俗称为“官面”。历史上住在这里的老百姓们很穷苦,年轻壮男都到地主或官老爷家打常工维持家庭生活,那时面条只有在地主和衙门当差的家中出现得。做常工勤快、表现好的,又遇到雇主人好,日久天长相互关系就不错起来,取得了雇主信任,自然而然的就有机会接触到制作面食的手艺,“花张挂面”的全套手工活就从这里隐蕴代代相传下来,到王登贤老人这一代做擀面活的手艺也不知传了多少代。人世飞天,但“花张挂面”的传统手工艺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与不断探索实践,今天的挂面吃起来更加有味、有筋道。
王登贤老人今年62岁,是从事手工面条手艺最年轻的师傅了,家住花张社区东庄自然村民组,12岁开始推磨盘跟随父亲学习挂面手艺,当笔者到他家时老两口正在为清早要上架的面忙活着,老人告诉我们他们每晚12点开始揉面、醒面,夜里两点开始对醱效的面进行纯手工加工,面里只放些盐不放碱,碱虽然有助粘的作用,但不融、面色泽易黄不通透,水用井里地下水不用现成的自来水,因为花张社区处于江淮分水岭高地,易旱雨少,井水通过土壤层层过滤清澈见底,用井水和面通过反复柔、搓、锤、打、拉,最后盘条上筷后放到专用制作的保湿箱内让面自动收缩定型,整个过程需要近4个小时。通过了解得知,花张手工挂面每年从农历10月开始做,根据天气状况每天只做100斤面,一直做到农历12月末,面粉大概用去4500斤,按照市场价8元/斤成品手工挂面,一年也不过收入近3万余元,相比出门打工,收入底、耽误工夫、人还很累,据老人家讲揉面时用劲不到位,方法不得当,面熟不到功上架拉不到位,面烧吃起来没有筋道,顾客就不会要,也卖不出好价钱,所以没有相当的体力和恒心是干不了这个营生,这也是当今年轻人不愿意继承学徒的原因之一。
花张社区80年代期有40户人家从事挂面手艺作坊,而到今天只剩8家,最大的年龄已78岁,改革开放后年轻人都选择到城里打工挣钱,原因是一方面见识广达,二来打工挣钱的机会多、工资高,只要不怕苦不怕累一年挣下来的钱肯定比在家开面坊加工强的多,所以“花张挂面”传统手工艺制作方式后继无人,百姓的舌尖上怕又少一份味道,王登贤老人谈到这有点无赖的摇摇头。
近年来,花张社区“两委”班子成员,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在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促进群众增收上很下功夫,多渠道的想方设法向外宣传、打造“花张挂面”这一传统面食,保住这百年手工艺,在他们的努力下现在“花张挂面”是赠送亲友的一食佳品,远销北京、上海等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