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乡愁是一张返乡的车票
央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第三季,将于2017年1月2日登陆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记住乡愁》第三季共60集,1月2日起每周一至周五晚20点播出,随后还将在央视一套、九套,以及全国卫视频道陆续播出。(12月31日 中国文明网)
乡愁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集体症候。大迁徙时代,“孔雀东南飞”,人们纷纷奔向发达地区,尤其是诸如北上广一类的大城市,更是吸引人。可尽管那里有更好的收入和发展空间,尽管平时忙起来都顾不得回家打个电话,但这都是表象。每逢岁末,潜藏于人们心底的乡愁就会喷涌而出,刹都刹不住。而承载乡愁最集中的事物,莫过于一张小小的车票。
每到年底,最担心的事是买不到回家的车票。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意味着万家团圆,没有再比回家更重要的事情了。但在运力有限的情况下,能否顺利买到车票,总是牵动人心。在网络购票之前,彻夜排队买票是常有之事。一群朋友,集体排队,颇为壮观。虽然辛苦,但大家一想到马上能回家了,一聊到家乡一草一木,所以的辛苦都烟消云散了。直到今天,还有些怀念那集体诉说乡愁的日子。网购出现之后,买票相对方便一些,但抢票的热情并没有因此而消减,人们总是严阵以待,唯恐误了回家的行程。
不是车票重要,而是春节重要;不是春节重要,而是乡愁重要。无论对车票的热衷,还是对春节的期待,其最原始的动力都是乡愁。对于大部分异乡客来说,离得再远,家永远是家,故乡永远是故乡,那里有儿时记忆,有父老乡亲,有一抔黄土,有一股温热的力量。不管是车票,还是春节,不过都是寄托乡愁的载体。别看我们平时忙碌打拼得昏天暗地,别看我们平时面对困难时坚硬如铁,但一涉及到乡愁,内心都会被融化掉,瞬间变得柔情似水。
我们都是眷恋乡愁的“候鸟”。清明、中秋、国庆,尤其是在春节,我们就变成了一只只的“候鸟”,从工作地返乡,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奇观”。可能很多外国人不解,返乡如此辛苦,为何还要知难而上?恐怕连我们自己都无法回答好这个问题,乡愁就如一种基因,镶嵌在我们内心深处,混合在我们的血液里,早已与我们的民族精神融为一体。乡愁是枯藤草木、残破桥梁、袅袅炊烟,更是亲情和责任。我们不会如候鸟那样长期呆在故乡,但哪怕是短暂的栖息,也足以表达对故乡的眷恋。
工作的事情,生活的烦恼,一年的思念,都将随着一张小小的车票,在南来北往的迁徙中找到归宿,在悠悠乡愁中不断消解。(董斐)
上一篇:2016年《肥东年鉴》出版发行
下一篇:长临社区喜迎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