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下乡让民间艺术迎来春天
50多年前,古城镇鸡鸣村的年轻人吴国银曾经是一位民间文艺爱好者。在那个温饱尚不能解决的日子里,吴国银和村里的草根艺人们,一边学习玩兰花、舞莲相、遛狮子等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节目,一边凭借纯地道的民间表演解决生计问题。日前,当笔者来到恰是“文化复兴”之风吹醒了的鸡鸣村时,吴国银老人正在带领一帮男女老少在操场上排练“划旱船、玩莲花、舞狮子”等民间文艺作品,为即将到来的第四届肥东县古城镇“全民文化月”排练自己的拿手好戏,一旁的观众喜笑颜开,纷纷拿起手机,为自己的节目留影。见到笔者一行,吴国银老人停下手中的“指挥棒”,和我们攀谈起来。现年70多岁的吴国银老人告诉笔者,每当回想起当年的文化活动,自己心理上就有一种回味和遗憾,更多的是一种冲动,老人说:“80年代后,村里村外的能人们大都纷纷外出,这些民间手艺也渐渐远离了自己的生活,文化生活也销声匿迹了,太遗憾了”。随着民间老艺人吴国银在自己艺术的梦里一声叹息之后,老人眼睛里又流露出一种喜悦的光芒:“4年前,当我们得知要在每一个村举办一场送戏下乡的消息时,我高兴地一连几天睡不好觉,我琢磨着把当年的手艺再拿出来,为大家伙凑凑乐,这不,在镇文化站和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自编自演了10余个节目,听说,其中不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看来,上级和我们想到一块了”,老人又补充道:“这多亏了党的政策好,民生工程想到老百姓,为我们幸福的生活再添幸福”。老人的一番话,让笔者和在场的观众们无比动容。
为全面实施“送文化”这项民生工程,从2014年起,肥东县古城镇积极响应县委宣传部关于开展“全民文化月”活动的要求,从送文化中,发掘基层文艺骨干,一大批曾经从事过扭秧歌、吹唢呐、玩兰花、舞狮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以及剪纸、庐剧、小倒戏等艺术表演的群体渐渐成为基层文化繁荣的中坚力量。在节日期间,参与政府购买的形式,创新和丰富基层文化活动内容,营造出喜庆、热烈的节日气氛,将“送文化”演变成“种文化”。
在该镇鸡鸣村民俗演绎现场,笔者看到,以夫妻划旱船、肩挑莲花灯、火红的狮子滚绣球等吸引了周边群众的眼球,成为该地区文化的一种品牌。该村村主任吴志平告诉笔者,春节期间,村委会还采取奖补文化服务和“互联网+文化”的推广方式,举办多场次民俗文艺展演,观看和参与人数3000余人次,让一大批外出务工人员与家人共享其乐融融的亲情氛围。
目前,在全镇,像鸡鸣村这样的文艺传承形式,全镇有十余家,参与文化活动的文艺达人超过300人,该镇文化站的一名同志不无自豪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