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文明创建

在古城江淮分水岭的春天里行走

发布时间:2017-04-01 00:00:00 信息来源: 本站 作者: fdwmw 阅读次数:
1165

风声,雨声,笑声,掌声,鼓点声声声动情。

3月10日上午,古城镇全民文化月“送戏进万村”民生工程来到该镇古城社区,拉开该镇全民文化月送戏进万村首场演出的序幕。随后,一场场精神文化盛宴次第亮相。

“如此贴近群众的文化生活,真是久违了” 一位参与此次文化月的中老年文化爱好者王波的一席话让人感触颇深。

舞台虽小,星光闪耀

连续四年举办的全民文化月之送戏进万村民生工程,如今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走进该镇鸡鸣村吴国银老人家里,16、7人热爱文艺的中老年邻居们每天聚集在一起,大家一边熟悉自编自导的打连枪、玩兰花、舞狮子、划旱船等经典保留剧目,一边还将各自活动的体会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尤其是新编的说唱大鼓《说说党的好领导》,更是成为每天必排的剧目。同样在该镇广兴社区、古城社区、郭阳村农民文化乐园内,还是在镇敬老院、镇机关年轻的大学生们,这些在全民文化园演出活动中展露头角的民间文艺爱好者们,用他们质朴的情怀、真情的演绎,让星光闪耀在古城镇200多平方公里的江淮分水岭上。

三月的江淮,草长鸢飞,鹅黄的世界里翠绿渐旺,

滁阳古城,载歌载舞,乡音连着乡愁牵引着乡魂,

带着你和我的约定,款款走来,

随即绽放出一瓣心香。

浓郁的乡土文化,极具区域特色的原味演出,代表着古城的特质,凝聚着古朴的民风,一起汇聚到近8万之众的古城,在三月的风里,像一条缓慢流淌着的溪流,用曼妙的歌声中将儿时的记忆唤醒,用婆娑的舞姿撩动父老乡亲的心弦,幻化成26场精妙的演出,燃起古城文化惠民之火,顺着岱山的魅影,弹拨起迷人的乐章。

春之声圆舞曲

大河东去,风光依旧,阳春三月,歌舞升平,大美古城,盛装登场。无论是年长抑或是年少者,他们的舞姿飘过含苞的枝蕾,没有划痕,却揭开尘封的思绪;无论是专业歌者还是山村追梦人,他们的声音穿越绿色的田野,没有留影,却余音绕梁。

每一位歌者、舞者皆心怀着一颗纯真的梦——为广阔农村送去精神食粮,因为,只有在这里,才是他们得以生长的根,只有和群众走在一起,文艺才能绽放出春天般的希望和梦想。当老人们演绎着原汁原味的《玩兰花》、《打腰鼓》时,可以肯定,每一位观舞者,心里定是五味陈杂,这不就是我们所倡导的民间自娱自乐的最佳诠释吗,看到如此酣畅漓淋的表演,伴随着春天奋进的节奏,古城,春之声脚步,正越来越近,越走越远。

一碗慰藉乡愁的心灵鸡汤

你是梦里水乡母亲摇曳的背篓,你是少年时代眼眉上飘动的流苏,你是耄耋老人干瘪的嘴唇,你是幼儿临场时稚嫩的走秀。总之,当你的身影在200平方公里的江淮古城上定格时,那场景,那氛围早已模糊了你我的视线:那是天边飘来的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在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吹来故乡泥土的芬芳……

抓一把湿漉漉的泥土,母亲啊,这乡愁不就是乡村小道上野生的青草吗,哼一曲乡间小唱,和祖辈们聊一聊私房话;父亲啊,这乡愁应该是村前大树上落下的春花呀,那童年的歌谣在梦里悠然回荡。当盲人草根艺人用颤微微的手指弹拨起一曲《二泉映月》的时候,遥寄余光中的乡愁,我分明感受到了那浓郁的情感,就在身边:它是黎明村一位长期卧床不起的89岁高龄的老人观看演出时微微扬起的白发,它是西庄村雨中花折伞下志愿者们激情绽放的歌喉,它是庐剧演唱时美和灵动的巧妙结合,它是叔伯妯娌观看演出时轻轻敲打的音乐节拍,它是春雨簌簌播下的清凉,它是幼儿吮吸乳汁的清香。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的同伴,蓝天伴作夕阳在胸膛,缤纷的喜悦挂在你我的脸庞。古城,全民文化演出是外婆澎湖湾手臂中的温暖,是岱山湖清冽湖水无私的滋养,321个不同形式的表演节目,像是321碗慰藉乡魂的心灵鸡汤,尽管数量有限,但滋味久长,尽管尚显稚嫩,却已扬帆远航。321,我爱你,魂牵梦绕中的古城,我可爱的家乡。音乐,是乡魂中不可替代的精神寄托,乡魂,是承载音乐梦想的布道道场。

激活全民文艺热情

在黄山、黎明等村演出时,几位7、80岁的老人,用原生态的演绎,把种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他们或吹起久违的竹笛,拉起舒缓的二胡,或干脆用干哑的喉咙,表达对全民文化月的喜爱之情。

值得一提的是,在黎明村专场演出前,一位质朴的农村大婶早早来到演出场地,询问演出时间和具体位置,然后告诉现场的工作人员,她的一位89岁高龄的婆婆一直长期卧病在床,由于年龄偏大以及身体原因,许久没有能到户外享受蓝天阳光的温暖,当得知文艺演出队来到黎明村,老人用含糊的声音要求前来观看演出,她当媳妇当然要满足婆婆的心愿,于是乎,在演出现场,一位高龄、头发全白的老太太被搀扶到轮椅上,来到演出场地的的正面,全程观看了各个文艺节目的演出。这个画面被工作人员看到,连忙拿出相机,将老人聚精会神观看演出的画面,定格在古城镇全民文化月的记录汇编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