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点亮文明“灯塔”
“您把书放在感应区域,点击屏幕上的‘借书’按钮,刷一下读者证,就完成借阅了。”在市图书馆,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热情地指导读者使用图书自助借还机;中山公园西侧路口,一位老人来到斑马线前准备过马路,车辆纷纷减速、停下,头戴小红帽、手持小红旗的志愿者向司机举起了“点赞牌”……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加强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暨阳大地上,处处涌动着志愿者的身影,他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点亮了城市文明“灯塔”。
早高峰时段,志愿者在校门口“护学”,确保学生的安全和附近道路的交通顺畅。(图片来源:江阴日报)
薪火相传 “志愿者之乡”美名扬
江阴人骨子里就有着服务他人的奉献精神,哪里有需要,哪里就会有江阴志愿者的身影。早在上世纪70年代,大批江阴教师就不畏艰难,奔赴西藏、山西、广西、苏北等贫困地区支教。1996年6月,江阴青年赵新忠、赵忠惠自愿赴山西省方山县潘家坂小学义务支教3年,除了向孩子们传授知识,还大力宣传改革开放的新观念,帮助当地群众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在全国首开青年志愿者扶贫支教先河。团中央因此赞誉“两赵”为中国青年志愿者队伍的领头雁。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江阴又有50多名青年志愿者先后赴延安、百色等地扶贫支教、推广农技、提供医疗服务,形成了志愿服务的群体效应、“江阴现象”。1998年5月,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姜大明称赞江阴为“志愿者之乡”。
数十年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在江阴薪火相传,江阴市也不断壮大志愿服务队伍、创新志愿服务形式、丰富志愿活动内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浸润群众心底、融入日常生活。在暴雨之中,有志愿者举起雨伞为市民撑出一片“晴天”;在烈日之下,有志愿者四处奔走为劳动者送去一份“清凉”;在学校门口,有志愿者轮流值守为学生架起安全通道;在旅游景点,有志愿者绽放笑容为游客提供贴心服务……截至目前,江阴全市建有志愿者服务站(岗)439个,拥有“江阴日报•城事义工”、江阴寻亲志愿者协会、江阴慈善义工艺术团、澄之尘义工社等志愿团队2000余个,注册志愿者近35万名;800个志愿服务组织每周开展各类活动,今年上半年累计记录志愿服务活动3588次,总时长605871.1小时,均排名无锡第一。
江阴市人民医院导医台前,75岁的志愿者勇锦美和大一学生志愿者陈凌志,为市民耐心释疑、排忧解难。(图片来源:江阴日报)
项目引领 打响江阴志愿“品牌”
上周末,江阴寻亲志愿者走进城中社区开展寻亲公益活动,向社区居民发放寻亲资料,逐一登记寻亲者信息,并采集寻亲者DNA样本录入苏州大学寻亲基因库,帮助失散家庭寻找亲人。自2010年成立至今,江阴寻亲志愿者协会已有志愿者近200名,帮助138个家庭骨肉团聚。在刚刚落幕的第二届江苏志愿服务展示交流会上,江阴寻亲志愿者协会“照亮回家路”——寻找失散亲人公益服务作为志愿服务特色项目进行了现场展示。与之一起展示的,还有江阴市“让废旧电池安全回家”“为你悦读”志愿服务项目。
今年4月份,香山书屋“书香漂流”公益项目正式启动,真正让图书“流动”了起来,也让更多的人能爱上阅读并加入阅读推广志愿者队伍。该项目得到了江苏省委宣传部的支持,省委宣传部领导还先后捐赠图书。
学生在漂流书箱前驻足阅读,让书香传递。(图片来源:江阴日报)
近年来,江阴重视对志愿服务项目的扶持与建设,以项目的稳定运行促进志愿服务组织持续运行,“香山书屋阅读驿站”、“城市啄木鸟”公众交互平台、“心光同行粉红家园”乳腺癌患者援助项目、“为健康加码 为运动助力”体育志愿者联盟等一批优秀的志愿服务项目先后涌现。在2016年举办的首届江苏志愿服务展示交流会上,“香山书屋阅读驿站”获特别荣誉奖,“为健康加码 为运动助力”体育志愿者联盟获铜奖,在全省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打响了志愿服务“江阴品牌”。
如果说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那么志愿服务便是提升城市气质的关键所在。随着志愿活动在江阴城乡遍地开花,争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弘扬者、践行者,已经逐渐升华为广大市民的一种生活新常态、时代新风尚。
(江阴日报 何洁琼)
上一篇:古城镇“橘黄马甲”点缀秋之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