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文明创建

石塘镇: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的工作举措

发布时间:2018-04-13 00:00:00 信息来源: 本站 作者: fdwmw 阅读次数:
790

近年来,石塘镇把移风易俗作为乡村文明行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推进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扎实开展“反对陈规陋习,提倡文明新风;反对大操大办,提倡节俭之风”系列主题活动,引导群众不断转变观念,提高文明素质,营造出崇德尚俭的文明新风尚。

一、健全工作机制,破除陈规陋习

我镇成立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移风易俗工作总体要求、方法步骤、具体措施和操办红白事参照标准等。各村(社区)均建立红白理事会,出台《红白理事会工作章程》,印发《简办红白喜事、共建美丽乡村倡议书》,大力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廉办、小事不办”的文明风俗,要求在操办红白喜事时从烟酒菜品上降低档次,从宴请范围上减小规模,控制菜品规格、降低礼金标准、缩小随礼范围,统一制定并推介10道包公家宴廉洁菜谱。镇党员干部积极争做移风易俗工作的推动者和践行者,在操办婚丧喜庆等事宜时严格按照《石塘镇规范党员干部家庭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暂行办法》,事先报告备案办事地点、邀请人员、桌数和每桌标准等情况。镇纪委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党员干部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陈规陋习现象“零容忍”,一经发现,严肃处理,切实将移风易俗向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推进。

二、加强宣传引导,引领行动自觉

石塘镇从转变观念入手,持续强化宣传教育引导,营造出移风易俗的浓厚氛围。充分利用宣传长廊、沿街LED显示屏、文化墙等载体,张贴绘制移风易俗宣传画、标语和公益广告240余处。在19个村(社区)设置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橱窗,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规民约、道德模范事迹等内容,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在清明节和冬至期间,深入开展文明祭祀系列活动,设置宣传台,发放倡议书,免费赠送鲜花,引导群众树立厚养薄葬的新观念。此外,我镇还在四合村设立乡贤馆,馆内设有革命英烈、科苑精英、故乡赤子、杏坛师表、乡贤名流、十星好人等6个版块,集中展示27位英烈和36位乡贤的先进事迹,用百姓身边的故事说给百姓听,引导群众弘扬明理知耻、崇德向善、仁爱和谐的高尚品德。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新华网、人民网、安徽日报、合肥日报等主流媒体纷纷聚焦四合移风易俗工作。

三、开展特色活动,丰富精神生活

石塘镇积极组织开展全民文化月、情暖敬老院等群众性文艺活动,让群众在欣赏文艺演出中陶冶情操。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农家书屋免费向群众开放,戏曲、声乐、广场舞、书画等公益活动定期举办,活跃文化生活,树立社会新风。我镇注重典型带动,大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授星挂牌十星级文明户410户,深入开展道德模范评选,群众积极推荐和学习身边道德典型,去年共表彰道德模范12名。我镇还常态化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在镇区新增学雷锋志愿服务亭,3000多名志愿者主动参与关爱特殊群体、法律援助、植树造林、文明交通、环境整治等志愿活动。

移风易俗工作的深入开展,为石塘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成效显著。一是群众人情负担明显减轻。红白喜事的办理,杜绝了原先讲排场、比阔气的不良风气,倡树了厉行节俭、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为群众节省了经费、减轻了负担。四合村一位村民的儿子考上了大学,按照红白理事会约定的标准,只邀请直系亲属,在家摆了3桌,节约了1万余元。二是农村面貌呈现“四多四少”。助人为乐的人多了,损害他人利益的人少了;勤俭节约的人多了,铺张浪费的人少了;勤劳致富的人多了,游手好闲的人少了;读书健身的人多了,喝酒打牌的人少了。讲文明、讲道德、讲节俭已经成为群众的自觉行为,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成为群众自发的生活习惯。三是“好人、乡贤”聚人心。各村(社区)积极开展好媳妇、好婆婆、新乡贤、十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等评比,全镇涌现出一批模范人物和先进群体。通过善行义举榜和道德讲堂的广泛宣传,人人争当楷模、村村争创文明的氛围日益浓厚,引领着乡间风气,聚拢着田野上的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