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存珍
不离不弃彰显人间无私大爱
第五届肥东县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邢存珍,女,1942年4月出生,肥东经开区燎原社区。农民。58年来,邢存珍不离不弃,长年悉心照顾两个残疾小叔子,把他俩当作自己的弟弟看待,负担他们生活上的所有事务,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从无怨言,以实际行动诠释亲情,用爱心、真心、善心奏响了一曲文明和谐的家庭乐章。
生活虽不易,但日子总得过下去。在肥东经开区,好嫂子邢存珍照顾残疾小叔子58年如一日的爱心故事广为传颂。长嫂如母,这位普通的农家妇女,凭着无私至爱挑起家庭重担,让这个家重现晴天。“我们是一家人,照顾他们是我应该做的,他俩既然叫我一声大姐,我就当他们是我的亲弟弟,我们在一天,就会照顾他们俩一天,我们以后不在了,孩子们也会照顾的!没有累不累的,只要日子能过,家庭和睦就好。”
不离不弃 精心照顾残疾小叔子
“这些都是我的分内事,没啥好说的……”在肥东经开区桂王小区,面对记者的采访,76岁的邢存珍老人谦和地笑了。都说“长嫂如母”,邢存珍就是这样一位好嫂子。从1960年至今,她对身有残疾的小叔子悉心照料,不仅在乡邻中传为美谈,也让孝老爱亲成为好家风。
王庆龙是邢存珍的小叔子,是个聋子,还有一个小叔子叫王庆海,是个盲人,他们俩是邢存珍的婆婆从前夫家带来的,和邢存珍的丈夫王庆昌是同母异父的兄弟。两个小叔子住在邢存珍的对门,从邢存珍嫁到王家以来,兄弟两就一直叫他大姐,邢存珍也是因为这一声大姐,一直把两个小叔子当亲弟弟看,平时的饮食起居都是邢存珍负责。邢存珍可怜这两个小叔子,总是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吃饭,她尽量不让小叔子饿着;天冷,她设法让他们穿暖。她心里一直想着,自己虽没钱,但好歹没病没灾,小叔子生下来就是残疾,没有劳动力,看不见听不着,因此比别人更苦。而且自己既然嫁到王家,和王家的人也是有缘,应该善待这个家庭的所有人。邢存珍虽没读过什么书,但懂得长兄长嫂当爹娘的古训,因此把小叔子当自己的孩子看待,尽心尽力照顾。
邢存珍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日子过得很贫穷,每一天都过得很辛苦,但是她从来不放弃。
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了,先做好早饭等一家人吃完后,又匆匆去地里忙自己的耕种,晚上回家又是做饭洗衣。农忙的时候凌晨两三点就起来去地里种菜的情况是经常有的事。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又聋又瞎的残疾人,肮脏、邋遢、瘦弱,形如街头乞丐,而王庆龙和王庆海却不是这样。推开兄弟俩的门,屋内干净卫生,床上被褥衣物收拾整洁,没有异味。这些也都是邢存珍每天去料理打扫的。
“在他们俩身上操的心,比在五个孩子身上操的心还多。”邢存珍说的绝对是良心话。
在场的人深受感动,深受教育。想想看,五十八年,两万多个日日夜夜,没有一颗慈母一样的胸怀和大爱,对这个“包袱”一样的小叔子俩,谁愿负担他们的吃喝拉撒?现在的部分家庭,连父母都不孝顺,夫妻反目成仇,弟兄同室操戈,何况嫂嫂照顾小叔子,五十八年如一日,没有感人至深的道德力量和精神支柱,谁能如此无怨无悔?
生活困难但不轻言放弃
王庆昌家弟兄4人,王庆昌排行老大,王庆龙和王庆海是老二和老三,还有一个小兄弟。王庆昌幼年时期时候父母就不在了,本就贫穷的王家一下子垮了,作为大哥的王庆昌带着三个弟弟吃着百家饭长大,到了1960年,邢存珍与王庆昌相识结婚,就这样,邢存珍走进了一个病人多、缺少劳动力、对未来一切未知的家庭。这个家庭一贫如洗,只有病逝的公公婆婆留下的两间窜风漏雨的大瓦屋,和两亩薄地。家徒四壁的同时,他们还需要照顾两个残疾的小叔子。
有着勤劳节俭、任劳任怨性格的邢存珍为了生活挑起了这个家庭的重担,最小的小叔子由于没有经济能力,娶了一个残疾老婆,领养了一个女儿,生活也很困难,所以照顾王庆龙和王庆海的重任就全压在了长兄长嫂身上!没上过学的王庆昌为了生活自学会计,做点活补贴家用,邢存珍揽下了家里两亩地的农活和所有生活起居,干农活是硬功夫,起早贪黑,常常累得腰酸背痛……这样的生活,一过就是58年,面对重重困难,和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作为长嫂的邢存珍,没有一句怨言。
1960年至2002年,是邢存珍最辛苦的42年。他们靠天吃饭,经常满足不了温饱问题,在两间摇摇欲坠的大瓦屋里面,邢存珍还需要拉扯五个孩子,就算这样邢存珍也从来没有松懈对两个聋哑小叔子的照顾。40多年来,邢存珍对待两个小叔子的照顾,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尊重。
2003年,燎原村贵一组拆迁,邢存珍一家终于搬离了老旧危险的大瓦屋,得到村里的照顾,分安置房的时候给邢存珍夫妻两和两个聋哑小叔子分在了门对门,有了房子住了,一家人再也不会挤在老旧漏雨的瓦房了,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患有哮喘病的邢存珍仍然坚持劳作,到处找地开荒,补贴家用。“谢谢共产党的好政策啊,照顾我们老百姓啊……”不善言辞的邢存珍一直重复着感激的话语。
日子能过,家庭和睦就好
“每天到处开荒干活,身体吃得消吗?照顾两个小叔子这么多年,是什么动力让你一再坚持的呢?”面对记者的问话,这名淳朴善良的农家妇女露出坚强的笑容:“年纪大了,我有哮喘病,但是日子不能不过呀,自己还能干的动就去干,感谢国家,已经给了我们房子,有了保障,人要先苦后甜,还是共产党的政策好呀!”“他俩既然叫我一声大姐,我就当他们是我的亲弟弟,我们在一天,就会照顾他俩一天,我们以后不在了,孩子们也会照顾的!没有累不累,只要日子能过,家庭和睦就好。” 邢存珍说道。
2017年腊月二十九,家家都洋溢着除夕前夕热闹喜庆的气氛,邢存珍一家却乱成了一锅粥,双眼失明的小叔子王庆龙从早上出去了到中午都没有回来,一家人在经开区屋前屋后都找了个遍都没有找到,嫂子邢存珍像热锅上的蚂蚁,站也不是坐也不是,“他眼睛看不见,能到哪里去呢,要过年了,路上的车子来来往往,太危险了,到现在没回来,也没有吃饭,身上也没有钱,平时从来没有离过家,现在不见了 可怎么办啊”找了大半天都没有找到,邢存珍坐不住了,招呼了自己的五个儿女,还有自己的孙儿孙女,都来找王庆龙,由于丢失没有到24个小时,派出所不能立案,一家人全员出动出去寻找。腊月29找了一天一夜,到了年三十早上一家人筋疲力尽也没有找到王庆龙。 76岁的老人了,经不起折腾,身体又差,邢存珍累的瘫坐在椅子上,眼泪一直流个不停,急切的心一直不能平静,子女们担心她的身体,都让邢存珍去休息,他们去派出所报案,身体病弱的邢存珍经历一天一夜的心急和焦虑终于架不住,躺在了床上,在床上还一直急的哭,嘴上说着要去找王庆龙。终于在年三十下午四点钟,一家人找到了王庆龙,邢存珍知晓王庆龙没事,第一时间擦干眼泪起身要去接王庆龙,嘴上念叨着不知道这一天一夜王庆龙怎么过的,有没有吃饭……年三十本是团圆之日,但是邢存珍一家却过得不那么顺利,好在王庆龙找到了,一家人团聚了,也更加体现了邢存珍一家人孝老爱亲的博大情怀!
邢存珍没有高学历,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没有殷实富有的生活,完全凭借内心的道德信仰,用平凡的生命彰显了人间的无私大爱,在她身上凝聚了民族传统文化赋予的太多美德。邢存珍用她的长嫂胸怀,赢得了世人尊重!这种精神传递尤为宝贵!民间是良好社会风气形成的基础和土壤。这些美好品德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成为中华民族这颗道德大树的根须,虽然微小,但很鲜活,有生命力!只要这些根须存在,中华民族的这棵道德大树就会春意盎然,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