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要闻

肥东县:乡村开启“美颜”模式

发布时间:2021-06-22 09:17:57 信息来源: 本站 作者: fdwmw 阅读次数:
19912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关系着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肥东县着力打造乡村振兴宜居空间,重构乡村美学认知,建设理想田园。

桥头集镇:昔日矿山披绿装山镇蝶变展新颜

肥东县桥头集镇群山环绕,绿树成荫,素有“山镇”之称。背靠青阳山的蓝山湾木艺小镇,依傍碧波荡漾的官塘水库,游乐设施引人驻足;面朝龙泉山的“爱情隧道”,铁路两旁枝繁叶茂,蔓藤蜿蜒连成“拱廊”,宛若一条碧绿的隧道,让情侣流连忘返;黑虎山上的映山红绵延数里,色彩分明,似朵朵红云、似燃烧的火焰,让人赏心悦目;登上白马山盘山公路,遥望青山远黛,近处山林环绕,时有列车呼啸而过,与自然融为一体……


近年来,桥头集镇开展“生态优先、转型升级、文旅至上、绿色发展”行动,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充分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了从荒山、荒郊到人气旺、产业旺的转变。


当然,在关闭矿山开采、实施生态修复的同时,桥头集镇也一直在问自己:山镇不吃山吃什么?


在这个时候,“爱情隧道”诞生了。2016年5月份,一次偶然的机会,几名摄影师发现了位于桥头集龙泉社区的一段闲置的铁轨,绿树成荫,美如仙境。他们把拍摄的图片上传网络,好像是一夜之间,这个铁轨就火了。因为和乌克兰的爱情隧道相像,所以,也取名爱情隧道。络绎不绝的游客和大量的媒体报道,让这条闲置已久的铁轨焕发生机,一下子成为合肥地区非常出名的网红打卡点。最重要的是,爱情隧道的火爆,让桥头集镇看到了发展文旅产业的巨大前景。

2018年,蓝山湾景区也开始正式对外经营。如今的蓝山湾,已成为合肥地区热门游玩目的地。在爱情隧道和蓝山湾的火爆之后,桥头集旅游迎来年年攀升,证明不是山镇选择了文旅,而是文旅选择了山镇。这么多项目的落地和发展,桥头集镇党委政府越发坚定信心,发展文旅是桥头集一定要走的路,而且是一定能走得好的路。


经过12年的修复,昔日废弃矿山变成如今的旅游休闲地。蓝山湾、欢乐森林等项目得以落地,生态、休闲、旅游、养老类的项目洽谈考察络绎不绝。桥头集镇改变了颜值、创造了产值,先后获“安徽省避暑旅游目的地”“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安徽省森林城镇”“安徽省特色旅游名镇”等荣誉称号。2018年,该镇游客人数24万,旅游收入近100万元;2019年,游客人数突破100万,旅游收入超2000万元;2020年,因为疫情影响全年游客人数超80万,旅游收入超1600万元;2021年,该镇旅游经济有望实现新突破、攀升新高度!

长临河镇:三方成“合力” 小村换新颜

肥东县长临河镇白马社区的山口凌自然村,地处巢湖之滨,四面环山,风景秀丽。这个村列入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后,经政府、村民、企业三方联手打造,如今面貌焕然一新。


初夏时节,记者来到山口凌村,村后青山如碧、白云悠悠,绿树掩映中的农舍层叠有致,广场和小巷处处干净整洁,废弃砖瓦和坛罐构筑的景观墙野趣横生。


“村民以凌姓为主。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有十余户凌姓人家,因战乱由徽州迁徙至此,繁衍生息至今。村中唯一山路是祖辈在村西头山坡开凿而成,形成道口,故名山口凌。”随行的长临河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小山村现有175户560人,其主导产业一直是传统的种植业,近两年才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开始发展乡村旅游和民宿产业。

政府负责人居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改善,先抓房前屋后环境整治,包括危房及无功能建筑的拆除、垃圾处理、卫生改厕,随后,进行道路修建、沟塘整治、污水管网建设,同时,抓村庄入口景观提升、公共空间整治、室外体育文化场所建设、绿化及亮化工程。


村民是美丽乡村的受益者,也是美丽乡村的建设和管护主体。建设刚启动,山口凌村就成立了由德高望重、处事公平的老村干、老党员等人组成的“美丽乡村理事会”,专门负责协调解决每家每户的利益诉求,引导大家增强主人公意识,合力建设美好家园。


“理事会成员还分头到各户,动员大家清理房前屋后堆积的杂物,拆除无功能房屋27处。同时,对美丽乡村建设资金、进度、质量等进行全方位的监督。”牛和军告诉记者,在美丽乡村理事会的号召和带动下,山口凌村全体村民大力支持乡村道路、塘口、广场等建设,积极配合绿化、亮化、美化等工作,做到了人人参与、人人尽力。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记者走进村东头的“乡建学堂”,顿觉眼前一亮,夯土墙、青石等元素,给人古朴悠远之感。室内布局清新素雅,通过紧凑的空间设计,集休闲、购物、展览、交流等功能于一体。再往里走,一边是敞亮的村史馆,一边是两座按原样恢复的校舍。这座江淮民居风格建筑,实现了古典与现代的完美交融。


山口凌村通过盘活闲置农房和废弃校舍,致力发展乡村旅游和民宿产业。包括村史馆、老学校、乡村图书馆、土特产展厅等公共设施建设,还有精品餐饮与民宿小院改造、核心区景观绿化等。


“山口凌抓住环巢湖休闲旅游度假区发展的机遇,正在融入环巢湖民宿集聚区建设,将与四顶山居、畈塘拾吾舍等特色民宿,串点成线,打造一道亮丽的乡村产业振兴新风景。”长临河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五年,全镇规划形成约20家乡村民宿旅游景点,新增500个就业岗位,让更多的农民实现在家门口创业就业的梦想。

八斗镇:擘画乡村振兴新蓝图

近年来,八斗镇以种植油桃、蜜桃等采摘农耕体验为龙头,以绿色农耕与乡间旅游、文化、教育等多重融合,形成招“蜂”引“蝶”的“独特花香”,建设美丽宜居宜业的村镇。如今的八斗镇天蓝、地净、水清、景美,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八斗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该镇充分发挥历史文化等资源,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打造文化广场、文化传承体验等,以推进农业、林业与乡村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深度融合。打好“发展经济牌”。抢抓机遇,着力构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体系,切实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培育“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致富带头人,让他们在乡村振兴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基础,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和服务功能,强化干部服务意识,引导乡村干部群众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创新基层管理模式来激发乡村治理活力,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以“坚持为民服务,用心为民促增收、谋发展、办实事”作为找准乡村振兴着入点。


为了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八斗镇有序启动村居调整合并工作。坚持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的总原则,镇村两级广泛宣传动员,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确保群众知情和积极参与,制定详实的实施方案,本次调整涉及到27个村居、18774户和78991人,最终调整合并为17个村民社区,实现了乡村生产要素的集聚化,打造了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八斗镇村居调整合并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擘画了新蓝图,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生产生活新局面。

元疃镇:“河长制”扮靓美丽乡村

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河长制”治理目标。今年以来,肥东县元疃镇坚持提升站位,强化责任,多措并举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改善“母亲河”生态环境,造福一方百姓。


该镇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河长制”领导小组,设立“河长制”办公室,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原则,实行镇村组三级网络化管理,建立河长会议制度,制定工作方案,协调各方力量,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河长制”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同时,该镇通过会议、广播、标语横幅、电子屏幕、“魅力元疃”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广泛宣传中央和省市县《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提高广大群众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全社会保护水资源责任,形成全民管河治水的浓厚氛围。

该镇还结合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加大对镇域内元疃大河和水库及上游支河、沟渠、塘坝的清理,开展沿河畜禽养殖、开垦种植和拦网捕鱼整治,发动群众清理河道杂树、陈年垃圾、农业生产废弃物,打捞河面漂浮物、水葫芦、杂草,确保河道通畅。

此外,该镇全面推进河道水源净化林和生态湿地建设,完善河流、沟渠、塘坝水系,建设涵闸泵站,推进水系循环,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将水环境治理与基础设施改造、水利兴修、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不断改善人居水环境,建设魅力元疃,助力乡村振兴。(肥东文明网谢少凡 王静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