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东县:建好乡村振兴“高速路”
一路通,百业兴。肥东县于2016年正式启动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截至目前,已经完成约2900公里,总投资37亿元。
推进乡村振兴,交通是“先手棋”,畅通农村路网则是重要前提。肥东县立足实际、科学谋划,多举措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各项工作,不断完善农村路网。如今,在肥东县的田野乡村,一条条平坦宽广的农村公路四通八达,成为产业路、民生路、致富路,为农民带来出行便捷,也带动了产业发展,让农村公路成为乡村振兴“高速路”。为肥东县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助力、增添了新动能。
农村公路成为“产业路”
在肥东县八斗镇南桥社区,王汉如正与村民在合资建设的家庭农场里整理谷仓和农用机械,为来年春耕做准备。“农忙时,有30多位周边居民在我们农场工作,还有8户贫困户常年在农场工作,人均年收入提高1.2万元。”王汉如表示,农场在政府补贴下,自购了二十多台农机,用于农忙时节帮助村里及附近村的农田进行机械化生产。
另外,从村集体流转了700多亩农田,进行水稻、小麦、油菜等粮食蔬菜种植。“我们现在年产量能达到600公斤左右,加上外包农机,全部产值有100多万元,这些全靠村里的路通畅了!农机可以开到各个村服务村民,种植需要的所有物料,也都可以随时运送到位,这是多大的便利啊!”说起农村道路的畅通,王汉如有些激动。
王汉如说,他最近心里都是乐呵呵的,一打听,原来在记者去采访的前几日,农场生产的稻谷刚拿到了安徽省农业农村厅认证的“无公害产品证书”,还拿到了刚申请通过的三份注册商标。接下来,他计划和农场的“合伙人”一起对稻谷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想要富先修路,这句话说得真没错!现在路好了,我们的产品自然不会愁销路。”他对农场的产业升级发展,有着一系列自己的规划,显得信心十足。
可以看到,农村公路的建设实施,让越来越畅通的农村道路交通网格成为农村摆脱贫困、发展致富的有利条件,增强了以王汉如为代表的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信心,带动了农业产业的发展,让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更强。
农村公路成为“幸福路”
沿着王汉如家庭农场门前的农村公路向东,行车三五分钟就来到八斗镇南桥社区大棚果蔬扶贫基地。据悉,该产业园于2017年底建成投产,占地面积100亩,配套8米钢架大棚、水泥路、过路涵道等,总投资达80万元。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园区务工,带动了贫困户9户21人,户均收入达3400元。此外,产业园直接分红的脱贫户为67户,201人,户均收益740元。
冬日暖阳下,正在温室大棚里采摘莴笋的曹德英,是附近的村民,长期在产业园务工。“自从村里的路修好了,我和村里其他的姐妹可以骑着电动车来上班。我们种植的瓜果蔬菜,也可以通过这些路运出去卖,方便得很。‘家门口’就业也可以很幸福。”
眼下正值冬季,马上迎来元旦和春节两大节日,为稳定“菜篮子”,确保市场供应,肥东县积极加大本地蔬菜供应量,确保市民吃上新鲜菜、安全菜、放心菜。蔬菜新鲜程度直接影响销售情况,而这与交通便利情况也是息息相关的。
“这条路是今年10月底竣工的,是2020年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道路提升改造项目,全长2.78公里,总投资178.52万元,其中省级财政奖补资金85万元,县级财政衔接资金93.52万元,是南桥社区省级中心村陈庄连接老合相路的主要道路,整个社区有一半人口需通过此路与外界沟通。”八斗镇南桥社区党总支书记邵德林指着产业园门前的路介绍。2.78公里,在日常生活中不算长,但是这条路是对南桥社区的乡村道路进行提升和改造,并完美串联起该镇的陈庄省级美丽乡村点和国道合相路,不仅改善了当地交通运输环境,还打通了农村地区脱贫致富“最后一公里”。邵德林表示,南桥社区将依托便利的交通设施,发挥生态优势,加大美丽乡村资源导入,推动美丽乡村和三产融合发展。
原八斗镇陆还社区党总支书记、现任乡村振兴指导员的葛先友,扎根了农村大半辈子,目睹了农村的变化。他也感叹道路对农业发展的帮助:“道路的通畅,方便了村民生活,方便了产业发展,也让我们对社区的‘十四五’产业发展和提升村民幸福感更有信心。”
农村公路成为“致富路”
响导乡的黄湖中心村坐落于响导乡境内广响路北两侧,人口1100多人(278户),是2020年度美丽乡村建设点。过去,该村只有几条水泥小道与外界相通,造成村民种植的农作物极少有收购商上门收购,村民只能绕远路售卖。出行难、运输难,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当地产业发展。
近年来,肥东县加大农村公益事业和美丽乡村建设力度,对黄湖村的乡村道路进行硬化和拓宽,大大改善了当地交通运输环境,打通该地区脱贫致富和农村新生活的“最后一公里”。
每年5月开始,一辆又一辆满载蜜桃的汽车会从黄湖社区驶过,有“岭上桃园”之称的响导乡,靠着这一条条农村公路,将当地最富地域特色的水果——桃子等特产,经此“致富路”快速销往各地。“这些道路不仅方便了群众的出行,而且助力农户更快地把最新鲜的水果输送到消费者手上,‘加速’推进了乡村振兴。”响导乡副乡长范学虎对记者说。
从2015年起,安徽蒙跃生态有限公司在响导乡流转土地18000亩,打造名副其实的“万亩桃园”。果园生产的白桃、黄桃、脆桃及蟠桃等,通过线上、线下销售到全国各地。其负责人刘遵跃是宿州市砀山县人,来到响导发展已经好几个年头,他直言:“现在的响导,就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那首歌唱的一样,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大路小路都越来越通达,对我们农业产业发展也是极大的帮助。”
修一段公路,就是为群众打开一扇致富奔小康之门。通过农村公路“窄加宽”“白加黑”等措施的落地,一条条平坦宽广的农村公路成了“致富路”。目前,肥东县已建成运营7个镇级物流配送中心,拟建2个镇级物流配送中心。将实现镇级运营中心到村级站点的投递网末端覆盖,保证镇级快递的周转。依托农村公路,拟建设运营186个村级站点,实现全县20个乡镇(园区)全覆盖,使249个行政村(社区)可实现“24小时送达”,有效解决“工业品下乡”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进城”第一公里难题。如此,肥东特产不仅实现了快速进入城市的目标,还越来越多地销往外地。
农村公路成为“民心路”
“十三五”以来,肥东县农村公益事业财政奖补项目累计投入资金26308.84万元,共实施农村道路、亮化工程、雨污排水、小型水利工程等项目1216个,其中修建道路486.51千米,共投入各级财政奖补资金17755.63万元。即将竣工验收的2020年度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道路提升维修改造工程,也是农村公益事业资金整合的项目之一。“项目共涉及八斗镇、石塘镇等七乡镇六条道路,全长18.08千米,实际投入各项财政资金1078万元,其中投入省级财政奖补资金550万元,整合县级财政衔接资金528万元。”县财政局综改办负责人吴文思说。
农村公路,不仅为当地乡村振兴提供了交通保障,是“致富路”也是“民心路”。“以前,我们家门口是条破旧的公路,那时,每年4月响导乡桃花节期间,虽然过往车辆如流,但没有停下来过。公路修好后,游客络绎不绝,周末农家乐生意火爆,多亏了家门口这条变了模样的公路。”黄湖村的村民任远龙说。
记者在黄湖中心村看到,一排排农家屋舍俨然,户户通公路直通到村民家门口,周边栽植着桂花、法梧、香樟、冬青等绿化树苗木,还有一座1000平方米的群众文化活动广场,有不少村民正闲适地散步。
任家柱也是该村村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受益者”,在自己新家的小院子前,正在打理菜园的他高兴地说,“现在我们村环境变好了,交通更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乡村振兴离不开道路畅通这一“硬指标”。修一条路,就是造一片景,更带富一方百姓。交通便捷是老百姓出行最期盼的事情。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今年,肥东县将“农村公路提升改造”列入“为群众办实事”事项之一,旨在解决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
农村公路成为“高速路”
近年来,肥东县以“四好农村路”为抓手,下大力气提高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创新农村公路养护模式,不断加快农村公路绿化美化实施进程。做到大投入建设、高质量发展、新机制管养、一体化运营,补齐了一批“末梢路”,打通了一批“循环路”,筑就了一批“产业路”,荣获市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称号,成功跻身全省第三批创建“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示范县”和“创建全省第三批公共交通示范城市”之列。“四好农村路”不仅串起沿途好风景,也逐渐成为沿线乡村振兴的“高速路”。
“建管并重是农村公路成为乡村振兴‘高速路’的重中之重。”县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黄俊峰告诉记者,“为了管好农村公路,肥东县全面推行‘路长制’,全县18个乡镇均设立乡村公路管理站,设置路长制公示牌,将路段路长职责、养管责任人、监督电话等信息,向社会公示,主动接受监督,进一步夯实县、乡、村三级农村公路养护主体责任。”此外,肥东县还建立农村公路专管员队伍,首批招募的45名专管员,已全部培训上岗。专管员通过坚持日常道路巡查,做好记录工作,保障道路安全畅通,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水平。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农村公路养管工作的良好氛围。此外,肥东县积极探索创新养护模式,截至目前,全县3313.4公里农村公路已全面列养,“有路必养”“养必到位”已基本实现。
现在,肥东县、乡、村道路纵横交错、不断延伸,犹如一条条丝带,将村落、街镇、城区串联起来,形成紧密联系的有机体,成为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高速路”。 (顾雯鑫)
上一篇:赵恩进:村支书摇身“变”大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