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文明创建

马湖乡人大调研留守儿童工作

发布时间:2014-12-29 00:00:00 信息来源: 本站 作者: fdwmw 阅读次数:
1273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不断涌现,经调查,目前,我乡的留守儿童大约有1500名,这其中,约有九成处于8-13岁这个年龄段。父母不在身边,往往由爷爷奶奶、叔叔伯伯扮演着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角色,而类似这般的隔代教育大多不尽人意,引致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程度、受教育程度、行为习惯的塑造等方面出现偏差。近日,马湖乡人大开展了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的专题调研工作,通过对马湖社区、大王社区、金赵村、沙河村等村的留守儿童进行实地走访,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现状。
  一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程度不高。留守儿童交由爷爷奶奶、叔伯照看,作为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年人多存在年龄较大、身体状况欠佳、受教育程度不高或为文盲,除了不能很好的辅导孩子功课以外,同时,往往由于隔代监护,在沟通上的障碍、管理的疏漏导致以及所承担的繁重的家务活,导致没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去关心孩子学业;
  二是:行为习惯有偏差。经调研,我乡留守儿童大多在8-13岁这个年龄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大多自律能力较差,行为举止出现差错或是不能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隔代监护人往往不能及时、正确的纠正错误的行为习惯,认为只要不犯大错,都能纵容,一味的溺爱、纵容导致留守儿童这些错误的行为习惯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不能得到遏制、矫正;
  三是心理健康有待加强。父母不在身边,让这些成长中的孩子得不到本应有的来自于父母的关怀与爱,使得他们对父母亲情处于一种“饥渴”状态。部分打工者更存在外出打工一走就是3、5年或者是一年回一次家,让留守在家的孩子缺少了情感和心理关怀,更缺少倾诉与表达的对象,让这类孩子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卑、孤独、冷漠、内向成了笼罩在大多数留守儿童心灵上空的“乌云盖”;
  针对上述问题,乡人大代表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监护人要让留守在家的孩子不仅吃得饱、穿得暖,更要心理暖洋洋,不管是爷爷奶奶亦或者叔叔伯伯,既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就必须要保证孩子的衣食住行问题的同时,更要将求知、教育摆在同等重要的问位置,牢固树立养不教、监护人之过的责任意识,加强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同时,父母外出打工也应尽可能的多回家,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多与孩子交流、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业、思想动态;
  二是学校要为每位留守儿童建立一份个人档案,学习应当建立心理咨询室,公布咨询老师的电话,方便家长、学生能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同时,为每位留守儿童建立一份心理健康档案,由心理咨询老师定时记录孩子的学习、心理状况,对行为存在偏颇的孩子及时给予行为上的矫正,德行上的教育。对思想情绪不稳定,消极怠学的学生要及时与监护人及家长取得联系,让远在他乡的父母也能不缺位孩子的成长,形成一个学校、家庭共同关爱孩子成长的大环境;
  三是建立小手拉小手,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可以由留守儿童所在班级老师牵头负责,在班级内、居住地附近,让留守在家的孩子与班级内成绩较好的学生组成学习兴趣小组,让孩子来帮助孩子,共同学习,提高孩子的成绩的同时,更树立对学习的兴趣对自己的自信心。
  留守儿童成长教育问题关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只有让留守在家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无论在学业、生活上都共享同一片蓝天,才能为留守儿童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利于下一代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