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乡:敬老院里的幸福晚年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走进牌坊中心敬老院,笔者看到有的老人正坐在草坪的椅子上聊着天,有的老人在福寿亭里悠闲地听着戏曲,有的老人在活动室里打着麻将,有的老人在房间里看着电视,好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院容院貌真漂亮,绿树成荫鲜花放,六角凉亭座中央,地面草坪闪绿光,进房舒适如宾馆,庭院装点如画廊”,这句话描写的正是牌坊中心敬老院。这座坐落在牌坊乡高塘社区的大院,不仅仅是一个敬老院,更是一个美丽花园,150名老人正在这里过着他们的幸福晚年。
“这里就是我的家”
“没有敬老院,我和老母亲也不能生活得这么好,在这里吃得好、住得好,老人也多,很热闹,住得很舒心,我早把这里当成我的家了”,今年67岁的王兴贵动情地说道。原来在王兴贵10岁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留下母亲和他一起生活,后来到20岁,因为一场大病,王兴贵变成了残疾人,只能靠拐杖行走,生活不能自理,母亲高怀凤精心照顾着他,就这样到了2011年,母亲已经93岁了,照顾王兴贵也越来越难,于是母子俩一起入住敬老院。让母子俩没想到的是,在敬老院生活原来是如此幸福,敬老院的每个人都像亲人一样对待他们,让他们母子俩非常感动。王兴贵回忆道,2012年,他患了胆囊结石病,每次发作都疼得死去活来,有一次疼的让他想到了自杀,后来院领导及时把他送到了合肥医院,并全程照顾直到他出院。自从住进敬老院这个一百多人口的大家庭里,王兴贵有了新的生活的勇气,再不用为柴、米、油、盐这些生活的琐事而操心,对未来的生活也有了信心,敬老院里还开办了老年学校,在老年学校里学知识,帮他把几乎丢掉的一点小学文化知识捡回,激活,如今他看到身边的人和事,以及在这个大家庭里的所见所闻,就记下来编成短诗和快板,在乡全民文化月及院里举办的各项文娱活动中上台表演。
情亲服务暖人心
来到74岁老人王国翠的房间时,老人正在吃着月饼,看着电视。“今年中秋节,敬老院发给我们每个人十块五仁月饼,还有二百块钱,对我们很关心,共产党真是好啊”,王国翠感激的说道。走到敬老院厨房,厨师正忙着准备午饭,只见一口大锅里放着黄豆烧肉,“中饭十一点半开饭,每天基本上都是两菜一汤,一荤一素搭配好”,厨师告诉笔者,安排好院民的一日三餐,是敬老院工作的头等大事。院长武建坤和食堂厨师一起,研究制定“一周食谱”,做到常换常新,让老人们吃得开心。同时敬老院积极探索以副养院经济模式,利用敬老院的3亩多空地,发动院民,根据不同季节适时种植各种蔬菜。一年四季新鲜蔬菜不断,收了一茬又种一茬。旺季还可以外销一些。蔬菜等副业生产让院民们老有所为,锻炼了身体,又增加院内收入,大大改善了院民的生活。
同时,敬老院组建“孝心服务队”,根据老人们的身体状况,性格特点,情趣差异和需求层次,提供人性化、保姆式服务。同时在人文关怀服务上,为全院150位老人建立个人档案,包括生日、民族、习俗、亲友关系及联系方式等。为高龄老人过生日时,除做蛋糕外,还做长寿面、打荷包蛋。三人以上过生日就来个小型寿宴。十一、重阳等特殊节日,还为院民集体祝寿。
看到刘金锁和林晓雨的时候,他们夫妻俩正在领取10月份的零花钱,“零花钱是每人每月一百块,虽然不多,但是吃住在院里,也花不到什么钱,钱够用了”,刘金锁乐呵呵的说道。说起他们两个的故事,算是敬老院里的一段奇缘,一直被人津津乐道。原来他们两个一前一后住进敬老院,林晓雨身体不好,有轻度忧郁症,而且是外乡人,讲话别人难听懂,工作人员照料很困难。也许是缘分,刘金锁对她的讲话基本能全部了解,所以林晓雨有事情,工作人员就把刘金锁叫去,经他一解释,工作人员帮助他就方便多了。相互认识后,他俩有事没事常在一起交谈,时间一长、林晓雨的思想逐渐开朗。两位老人相助相依也产生了感情,由于双方年龄大,都不好捅破这层爱情的窗户纸。院领导看在眼里,适时找他们俩,了解他俩是否愿意结合,双方当然都同意。院管委会研究安排此事,首先把双方亲属请到院内,征求意见,开始女方亲属有些想不开,认为这么大年纪了,还结什么婚,院方就请女方所在地村委会出面一起做工作,讲清老人们更需要陪伴。通过努力,双方亲属都同意了。院领导带他们去县民政局办理了结婚登记,选定了结婚日子,并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2012年被合肥市民政局授予“行风示范单位”,2013年被县老龄委、老年大学授予“特等奖”,2013年接受安徽省“三星级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验收……无数的荣誉和称号代表着敬老院的成绩,而成绩的背后更饱含着老人们对敬老院深深的爱和感动。繁华、绿树、长廊映衬下的敬老院是美丽的,而对于150位孤寡老人来说,敬老院更是他们的家,他们的幸福乐园。
上一篇:中秋圆梦微心愿 传递祝福心连心
下一篇:撮镇:义务献血 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