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要闻

肥东县:“包公家宴”劲吹节俭风

发布时间:2020-08-27 10:49:58 信息来源: 本站 作者: fdwmw 阅读次数:
11482

近日,肥东县桥头集镇58岁老党员徐世平的老母过世,为了贯彻“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老徐决定将白事放在村里的“包公家宴大食堂”里举办。传统家常菜、宴请众宾朋。包公家宴招待客人,花费小了、浪费少了,档次反而提升了,交流的氛围更加轻松与亲切。8月26日,桥头集镇“包公家宴大食堂”正式揭牌,全镇党员干部主动报备红白喜事已达50多次。


“包公家宴”劲吹节俭风

近几年,升学宴、谢师宴、红白喜事在农村越来越有攀比趋势。怎样改变这样的风气?肥东县率先探索出新路子。以桥头集镇、撮镇镇、包公镇、石塘镇为试点,逐渐将“包公家宴大食堂”推广至全县。村干部先带头,哪家遇到需要宴请的事,都按照“包公家宴”菜谱上来,带头执行这个村规民约。同时,再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反对铺张浪费等不节俭的行为,对包公家宴进行推广。


8月26日上午,记者来到桥头集镇竹塘社区。据了解,为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与“包公家宴”品牌建设有机结合,围绕“节俭、绿色、健康、传承”的主题,该社区利用原王赤堡小学食堂及部分宿舍楼闲置资源,升级改造为“包公家宴大食堂”,为婚丧嫁娶、公务接待、工作用餐提供了“新去处”。记者翻看菜谱发现,里面制定的“家常宴席”及“礼宾宴席”菜单,其中“家常宴席”16个菜品,总价560元/桌,“礼宾宴席”18个菜品,总价672元/桌,人均约50元,远低于市场及公务接待费用标准,对遏制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之风,杜绝超标准公务接待、奢侈浪费的行为,弘扬社会正能量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够吃不浪费“光盘”是前提

“我们竹塘社区聘请老党员、老村干、老教师、老退伍军人、老模范,成立了‘五老’队伍,按照宣传发动、广纳建议、讨论修改、审核把关、表决通过、镇级备案等程序,制定出大家普遍接受共同遵守的村规民约。”桥头集镇竹塘社区书记刘传榜说,为倡导节俭办红白喜事的新风,竹塘社区率先试点,成立社区红白理事会,理事会成员全部由村里德高望重、威信较高、有组织协调能力、热心为群众服务的干部群众担任,理事会按照本村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章程,甚至对一桌有多少个荤素菜进行了明确规定,在确保“光盘”的同时,保证分量供应。


“农村原来存在很严重的攀比风,浪费很严重,原来一场白事最起码要花掉两三万块,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并不算小开支。”刘传榜说,推出“包公家宴”后,这笔开支将会大大缩减。

为了推广包公家宴大食堂,红白理事会坚持正面引导,上户宣传,号召党员率先垂范,教育群众在婚丧嫁娶中,破除陋习,抵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倡导“喜事新办、婚事从简、小事不办”的好乡风。


打造全县首个“三馆四堂”

当天中午,在大食堂内,记者看到一个个穿着红马褂的志愿者在忙来忙去。“目前我们整个大食堂固定员工只有5人,大部分服务人员都是村里的志愿者。”刘传榜告诉记者,目前仅竹塘社区就有20多名志愿者,每当有家宴时志愿者们就会提供各项无偿服务。

“这样有意义的活动我们也愿意参与,虽然没有钱,但是觉得是好事”,竹塘社区志愿者刘晓丽当天就在大食堂里帮忙上菜,对于参加这样的志愿服务,她的家人也很支持,“其实都是家门口的人,也就相当于帮个忙凑个手,也不耽误上班时间。”

在大食堂门口,记者还发现了好几块牌子,包括“包公家宴大食堂、道德讲堂、文化社堂、村民议事堂”。原来,桥头集镇率先打造全县首个“三馆四堂”农村新时代文明基地,除了“四堂”,还包括乡风文明馆、村史村情馆、挂面文化馆“三馆”。馆内陈列着村里特有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饮食文化等图片、文字资料,全方位展示了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张华   赵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