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东县:给未成年人特别“关爱”
肥东长临河镇是远近闻名的“侨乡”,在这片古老而又透着历史沧桑的古镇上,演绎着时代留给后人的一个个“烙印”,镂刻着无数“爱”的传奇。而在该镇团结社区(原先是东红村后合并)就有这么一位爱心人士,正是她,用一次次贴心的呵护,用兄妹姐弟般的友情,兼顾着传授道义的责任,为远离父母的孩子们,为家乡游子所牵挂的年迈父母,传递着爱的符号,伴随着孩子们一路同行,放飞希望和梦想。
她叫王聪,2017年7月经县民政局考核,被分配到长临河镇东红村从事儿童专干,一直扎根基层,服务儿童。她坚持每月深入自己分管辖区内的留守儿童家庭,开展走访和服务,与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和孤儿等“特殊孩子”,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用王聪的话来讲,这些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给予孩子的帮助,就是赋予家庭以希望。为他们尽心尽力,为他们健康茁壮成长,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是自己的一份责任,同时,也让自己感到欣慰和骄傲。
从心存芥蒂到无话不谈
王某某是王聪成为社区儿童专干后接触的第一位孤儿。孩子的童年很不幸,她的父亲因突发事故离世,患有精神疾病的母亲离家后,就再也没有回来。年幼的王某某只能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第一次上门访视,王聪打了一个照面就发现:这个孩子很乖巧。正在写作业的孩子用略带羞涩的微笑看着王聪,忽闪忽闪的大眼睛一片纯净。见到孩子如此模样,王聪心里一阵纠结:尽管从孩子的脸上看不出孤儿的影子,但事实情况还是让人们对孤儿有着一种“特殊情怀”。此后,随着上门访视次数的增加,王聪渐渐了解到,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充斥着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关爱:每月从政府领取一千多元的孤儿补贴,上学的学杂费和医疗保障费用,全部由政府“买单”,加上县镇村在提供服务上的“侧重”,可以说,孩子的确得到不少物质方面的关怀。
不过,在一次次与孩子交流、互动中,王聪发现,陪伴和对话,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必须让孩子时刻感受到“亲人”的存在。为了让孩子真正接纳自己,让自己融入孩子的亲人“范畴”,于是,王聪在完成了解孩子日常生活学习情况之际,还以一名“辅导员”的身份帮助孩子辅导作业,以一名“保育员”的身份为孩子解决生活难题,以一名朋友的身份和孩子交心。尽管开始的时候孩子表现出局促、不安、畏惧,甚至在纠正作业错误的时候不敢作声,但,随着接触次数增多,孩子也变得越来越开朗,与王聪熟络起来,辅导作业和日常交流变得更加轻松。村里举行儿童活动,王聪全程陪伴孩子参加。通过与其他儿童一起交流、一起做游戏、一起学知识,阳光、开朗、爱笑的孩子,成为人见人爱的“宝宠”。
要物质关怀更要心灵慰藉
随着儿童专干工作的延伸,王聪渐渐认识到:在农村,留守孩子的童年无疑是缺憾的、是孤独的、是了无情趣的。父母之爱对于留守孩子来讲,无疑是一种奢望。
对于社区留守儿童章某某来说,在他的身上,既带有留守儿童的共性,又包含不同的个性。如何缓解孩子对父母的思念之情,是当下儿童专干的“主责”。在走访章某某的过程中,王聪了解到这个孩子的家庭具体情况: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因病去世,由爷爷奶奶照顾。为了让孩子接纳自己,王聪主动和孩子交朋友。得知孩子喜欢读书,她便多次给他送去各类书籍。渐渐地,原先内向见人不爱说话的孩子,逐渐变得愿意和他人交流,还经常把在学校发生的事情说出来与王聪分享。亲近感让他们成为经常“唠嗑”的“姐弟俩”。
平时镇上举办活动,王聪都会主动向孩子发出邀请。随着接触的时间变长,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集体活动让孩子更加阳光,孤独、自闭荡然无存。每年暑假,孩子都会前往父亲打工的地点。在这期间,王聪和孩子之间就用电话或微信进行交流,她俨然成为孩子成长中一个重要“亲人”。今年9月开学季,当离开父亲的孩子回到家,与王聪见面的第一句话便是:“回家了,我想你们。”
三年里,王聪伴随儿童们健康成长,自己也成为一名母亲。王聪说,愿时光依旧温柔以待,让爱与希望伴着自己和这些孩子一同前行,让自己的孩子和这些孩子一道,与爱相伴,笑靥如花。(高桢 赵杰)
下一篇:肥东县:开学迎新季,志愿伴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