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东县撮镇镇:创新工作载体 推动移风易俗落地生根
近年来,肥东县撮镇镇在推进新时代移风易俗文明新风活动中,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创新载体,形成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廉办”新模式。如,李六村便民“小饭庄”、振兴社区“家门口”的婚礼、撮城社区“小花轿”婚礼和高校新生集体欢送会等实践做法,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群众满意度和认同感不断提升,移风易俗新风尚逐渐在撮镇落地生根。
丧事俭办,既算“经济账”,更算“文明账”
撮镇原李六村因全村拆迁,老人去世后,面临无处设置灵堂、在外办理铺张浪费等问题。2019年,村委会利用闲置学校建成“小饭庄”,可为群众提供灵堂设置、宴席等便捷的一条龙殡葬服务,将每桌菜品标准定为不超过600元,限制操办桌数,并设置评价单、意见簿,让群众对菜品和服务点评打分,实惠周到的服务甚至让周边乡镇群众慕名前来操办。
在“小饭庄”办一场白事能帮助群众节省几百元至几千元,从直观上看,是帮助村民算好“经济账”,实则是更是算好“文明账”。讲排场、讲面子的陋习得到遏制,勤俭节约、厚养薄葬的观念持续深入群众心中,转化为村民具体的行动。
李六“小饭庄”作为一种可复制的模式,得到持续推广,目前撮镇多个社区都在利用原有的设施,建设小饭庄,并且不局限于为白事提供服务。同时,肥东县大力倡导“包公家宴”,撮镇镇在此基础上打造“包公家宴小食堂”,为群众提供绿色、传承、节俭、实惠的宴席。
婚事新办,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撮镇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在尊重传统礼俗的基础上开展工作,不搞强制性,不搞“一刀切”,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群众主动参与移风易俗工作。
2020年5月,振兴社区举办家门口的婚礼,宴席降为600元一桌,仅使用4辆亲友提供的车辆作为婚车。社区志愿者免费提供司仪和民间舞蹈演出。社区红白理事会主动为新人策划了在家门口举办的婚礼的仪式:新人在婚礼现场分享了情感经历和对婚事简办的感受,观礼的群众为新人喝彩祝福,也积极参与撒喜果等互动环节,使整场婚礼节奏欢快有序、气氛温馨浪漫。
2020年6月,撮城社区举办了中式户外婚礼。婚礼在社区广场举办,用传统的花轿代替豪华的迎亲车队,没有奢华的宴席,由社区锣鼓队免费提供礼乐服务,志愿者免费提供司仪、拍摄留念等服务。社区主任为新人送祝福,并号召群众弘扬婚事新办简办的文明新风。
群众热闹喜庆举办婚事是赚足了“面子”,同时村民举办的婚礼更具有仪式感,能传承传统文化,弘扬邻里互助的传统美德,使得乡风更加文明,这算是婚事新办的“里子”。
喜事廉办,既做“减法”,又做“加法”
“感谢父母对我的教育,感谢老师对我的培养......我在此郑重做出承诺,不大操大办升学宴、谢师宴,要以努力奋斗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来感恩父母和老师。”一名学子代表在欢送会上郑重说道。这是撮镇镇马桥社区高校学子集体欢送会上的一幕。
在今年升学季即将来临,撮镇镇辖区内15个社区举办了集体欢送会活动,共计为156名准大学生举办了集体“升学宴”。学生家庭承诺不办“谢师宴”“升学宴”,而是通过欢送会向父母、老师表达敬意和感恩。同时,各社区还通过邀请在校大学生介绍大学生活学习经验;组织学子参观优秀企业,与企业家进行座谈;学子自行编排移风易俗节目等方式,为学子提供锻炼的机会,让学子们从活动中能积累经验、获取动力。
集体“升学宴”减去的是宴席,增加的却是实实在在的“干货”,既减轻了学生家庭的负担,又让学生、家长、老师感受到光荣,也为学生的未来大学生活提供帮助、增添动力,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撮镇镇将把此项活动常态化开展下去。(贾海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