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文明创建

肥东县包公镇:回忆中唱出一首“青春赞歌”

发布时间:2021-09-28 08:48:00 信息来源: 本站 作者: fdwmw 阅读次数:
1603

在肥东县包公镇青春社区,文化墙上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诉说着青春社区上世纪70年代农村劳作的场景,朴素的着装下,映衬着一张张笑脸……


永不磨灭的“青春”记忆

青春社区位于包公镇西部。这里历史悠久,红色文化氛围浓厚。早在1955年,毛主席就给青春社区留下宝贵批示:“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他们可以组织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替自己创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


说起毛主席的批示,其实还有一段故事。1954年,正是农村合作化发展高潮时期。当时地少人多的青春合作社,每天有很多社员因没派上工、无活干而抱怨。急则思变的青春合作社大胆决定:搞副业。把多余的劳力调出来,开办了粉丝坊、豆腐坊、养猪组、养鱼组等。做副业的社员干劲很大,劳动生产率一下子提高许多。时任肥东石塘区团委组织委员的倪泽兰在青春村驻点,她据此写了《多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一文,并悄悄寄给《人民日报》。后来,这篇文章被《人民日报》发表,收入《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毛主席看了以后,亲自写了300多字的批语。

随后,倪泽兰提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举措,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很快被作为一种模式,在全国推广开来。因为这一创举是在青春村实施的,很多人夸赞这是首“青春之歌”。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发展得热火朝天,有文化戏台、图书馆、杂技团、供销社、粮站、机械厂,肥东县第二招待所也在我们村里。”青春社区书记卢英梅说。

快发展唱响“青春赞歌”

新中国成立后,青春社区经过多次区划调整,现由黄郢、青春、栗树村合并而成,辖16个自然村,现有人口4000多人,耕地面积5700多亩。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如何让农民群众手中的耕地增效,增加农民收入,青春社区结合包公文化产业园总体规划布局,加大招商引资,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乡村旅游经济。

张军是土生土长的青春社区农民,改革开放初期,他和村里的年轻人一样,纷纷走向大城市打工。在外赚到钱的张军,2016年前,回到了家乡黄大路自然村,流转80多亩耕地,种植瓜蒌。每到农忙季节,他都要雇佣当地农民干活。张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的瓜地一年给乡亲们发放工资20多万元。和张军一样,毕业于安徽大学的王宏,2018年来到青春社区,流转400多亩耕地,从事蓝莓种植和稻虾养殖。“我们年纪大了,出去打工不会骑车,也不方便,在蓝莓地干活,离家近,能照顾到家人,还能照顾到自己。蓝莓地需要工人干活。”青春社区居民何阿姨说。如今,青春社区种植瓜蒌籽1000余亩、大棚草莓100亩、蓝莓50亩、稻田养虾278亩,共计有特色农产品1700多亩。


农业产业的发展,既解决了农户土地抛荒问题,又富了当地农民的“口袋”。青春社区还不断提升当地人居环境,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修建户户通水泥路,道路两边栽植景观绿化,新建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让群众休闲娱乐有了好去处,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如今,走在青春社区,一栋栋小楼鳞次栉比,一条条马路纵横交错,路边五颜六色的花草将社区装点得如花园,健身广场、文化公园更是成为百姓休憩纳凉的好去处。“现在村里环境太美了,路灯也亮了。晚上带着小孙子出来散步玩耍,心情特别好。”村民黄永洋告诉记者。


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社区正向着生态宜居、文化昌盛、产业兴旺的方向快步迈进,携手百姓共唱一首“青春赞歌”。( 程宏波  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