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东县:微光传薪终成炬 兜底保障护安澜
为进一步优化社会救助制度,实现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多更公平惠及困难群众,肥东县通过健全分层分类救助体系、提升智慧救助水平、救助识别精准管理、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以民政“微光传薪”,实现民生兜底保障。
一是完善保障制度。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农村特困供养服务机构,为农村低保、低收入家庭和脱贫人口家庭中的老年人、残疾人,提供低偿或无偿的集中托养服务。一季度,为城乡24765人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5492.92万元,其中,患重大疾病的占比28.82%。保障特困供养人数为6627人(集中供养1183人,分散供养5444人),发放特困资金2286.88万元。
二是提升救助水平。科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救助信息聚合、救助资源统筹、救助效率提升。完善社会救助对象数据库,建立社会救助资源库,实现实时数据汇集、共享。全面推行社会救助事项线上办理,为困难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救助事项申请、办理、查询等服务,实现“就近办”、“掌上办”、“指尖办”,健全快速响应、个案会商等“救急难”工作机制,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基本照料服务保障。集中开展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等监测对象救助帮扶排查行动,334户1028名重点对象落实了长期跟踪帮扶。
三是精准识别管理。围绕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信息实时比对,实现“实时授权、实时比对、实时反馈”,年均核对约9.5万人次。2023年第一季度,核查新增低保389人,核查清退低保619人,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对困难群众进行分类管理、统一进行入户需求调查、入户探访,开展心理疏导、资源链接、社会融入、爱心帮扶等服务,满足困难群众需求。同时,分人分户施策,体现了个性化、多元化的服务救助,达到精准识别。
四是社会力量参与。扩大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完善“资金+实物+服务”救助模式。推进救助服务提升行动,实现全县20个乡镇“一乡(镇)一品”社会救助品牌模式全覆盖,为救助对象提供走访探视、照料护理、康复训练、送医陪护、社会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导等救助服务。引导社家、益邦、大孝援通等社会专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提升社会救助服务项目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加强监督评估,推动社会救助志愿服务精细化、专业化发展。(高桢 梁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