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文化风顺行民生大船
发布时间:2015-11-11 00:00:00
信息来源: 本站
作者: fdwmw
阅读次数:
1198
古城镇地处江淮分水岭内陆,历史上既具备农耕文化的特点,稻田守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邻里和谐,兼容并蓄,由于农业地位较低,传统的一户一农、稻麦轮回的农耕经济虽然形成古朴自然的民风,但缺乏与外界的沟通,使得其文化视野偏窄,安于现状,缺少发展的激情和创新的勇气。然而,从地域来看,古城镇既包容了本土文化的基因,又连接南北,贯通东西,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本地区特有的文化品味。
为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拓宽文化惠民的新路子,近年来,古城镇党委政府坚持以建设一批文化民生工程为起点,以提高群众文化素质,挖掘文化发展新元素,打造文化惠民的新机制为抓手,将一大批适合本地区群众需求的惠民文化项目进行升级改造,先后建起了镇综合文化中心,全镇26个村(社区)农家书屋、留守流动儿童活动中心、老少活动中心、建阳农民文化广场、村级电子阅览室、村体育活动场等一系列民生工程,借以让群众实现资源共享。同时。文化下乡、卫生下乡、科技下乡每年都以不同的方式和群众进行零距离接触,小倒戏、庐剧、送戏下乡等群众性团体演出精彩纷呈,文化惠民之风愈演愈烈。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与血脉,也是体现一个地区气质、品味的内在因素,一个地区,变则通、通则兴。随着辖区内岱山湖旅游文化产业的逐年兴盛,形成一直稳定可靠旅游文化发展增收新模式,是古城近年来群众受益的一大新途径,而有其带来的道路设施的升级换代、服务行业的日渐兴起,广大群众从农耕的束缚中走出庭院,把把都市人的的闲情逸致进行有效开发,辅助于特色花卉、名优特产、优质瓜果产业进行大规模改造、建设,让外来者在享受亲情文化、饮食文化等建设,使其在浓郁的乡土氛围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文化需要土壤,文化需要传承,文化更需要创新。近年来,在古城镇大发展、大跨越、大建设的进程中,群众的得益程度越来越高,靠的是不僵化、不守旧、尊重创新、公平开放,靠的是因地制宜、敢为人先、巧破难题,镇党委政府用于科技富农、强农的资金投入逐年增长,一大批依靠科技致富的农民致富带头人脱颖而出,形成了一支村级科技文化致富的生力军,每年平均增幅达到41.6%以上。正是得益于科技文化的广泛普及和深入人心,才使得依靠祖辈留下来的农耕文化逐步演变成多元文化,在与时俱进的大社会进程里,崭露头角。
特定区域其文化发展必定有其内在因素。岱山湖旅游业在上级旅游部门的鼎力相助下,凭借外刚内柔、包容大度、灵活变通的自然和人文属性,逐步演变成肥东县乃至合肥地区的养生“后花园”,进则可以独善其身,享受农耕文化带来的清新与惬意,出则可以领略江淮分水岭特有且厚重的邻里乡音,让精神在包含乡土文化的氛围里滋生一种城市以外的惰性。该镇党委政府适时出台了一系列辅助旅游文化发展的制度,融卫生、环保、综合治理和历史文化与一体,创新发展思路,打响休闲旅游牌,定位准确,在新的机制下,旅游文化发展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为古城的明天增光溢彩。
下一篇:古城镇镇村联手实施反邪教警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