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在防汛重灾区里守望——记古城镇应急分队一线击退洪魔纪实
肆虐的洪水中,你站在冲锋舟上,查看险情;
泥泞的小路上,你步履沉稳走在前方,指挥若定;
坍塌的坡埂下,你冒雨抢堵管涌,身先士卒;
深夜的堤坝上,警惕的眼神盯紧灯光,让险情无处藏身。
宣传盲区
尽管防汛已经过去10余天时间,但在媒体上依然难以寻觅古城镇防汛应急分队在撮镇张湾重灾区防汛的详细实况。从沙河转战店埠河、南淝河,漫长的河堤上,处处是古城镇防汛应急分队忙碌的身影,应该讲,每一个身影的背后都是一个强大的理念在支撑:“防汛压倒一切,我是古城镇一名防汛队员,我的岗位就是守住大堤,堤在人在”。虽然说新闻是最讲时效性的,但,重灾区的防汛抢险真实画面,由于受道路的损毁、塌陷、被水浸没等因素影响,记者很难走进去一探究竟。盲区,重灾区抢险显然成为了一个宣传报道的盲区。而此时身处在盲区里的古城镇全体防汛抢险队员们,并没有因为记者的镜头没有触及他们而遗憾,相反,他们牢记使命,不改初心,与武警官兵一道,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与意志,牢牢守住了4.2公里长最危险河段,用实际行动将处于最险段的险情彻底排除,整个圩区数千亩荷塘保住了,防汛抢险取得初步胜利。
“三岔河”断想
风雨中你挺起并不刚强的脊梁,危难中却支撑起全部的希望。归程中总有说不完的感激,古城大爱,用赤胆忠诚为灾区群众送上一碗心灵鸡汤。“今后,只要是古城镇来的人,我们都会双手相迎”,一位在告别古城镇防汛应急分队的乡亲,手握队员的手,道出了圩区受灾群众的心里话。的确,在重点防汛的十个昼夜里,圩区受灾群众亲眼见证了来自古城镇数百名应急队员们风餐露宿、枕戈待旦值守在一线无私奉献的点点滴滴,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鼎力相助。有一位喜欢舞文弄墨的抢险队员,在休息间,对此次防汛抢险做了一篇《三岔河断想》的文章,在文章的开头写到,从店埠河到沙河再到南淝河,三条河流,十个昼夜,让分水岭上赶来的救援者第一次感受到水的任性,三岔河,你原本应该是是滋润一方水土的脉搏,原本是是勾勒田园风光的玉带呀,温顺的你,才能让百姓的生活多姿多彩,真心希望你不要再任性,分水岭的人们也期待你的风调雨顺,在你的面前濯足,而不是给你系上缰绳。
黑色幽默
连日来,在全体防汛抢险队员们当中流传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黑了没”,此话乍一听到,有点嘻称与自嘲,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但却是古城镇坚守在防汛大堤上的真实写照。当身材高大的该镇大袁行政村支部书记袁修虎第一个用手机将防守大堤上群英图像,利用“活力新古城”微信平台传出第一张图片新闻时,才真正让人领略了在一线防汛抗洪勇士们真实的工作与生活场景。在哪没遮拦的空旷田野间,头顶上是毒辣辣的太阳,脚下是湍急的流水,双手里紧握沙袋,一步不能停歇,在这样持续强劳动量的过程中,没有一位不奋力与时间进行赛跑,因为在每一位抢险队员的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加速、加速、再加速,只有第一道防线彻底安全,才能为后续二道、三道防线赢得宝贵时间。在这种信念的驱使下,再来点“黑色幽默”就不足为奇了。
亲人子弟兵
沙河告急,张湾河段告急,南淝河告急,就在防汛抢险进入最关键阶段,位于“三岔河”河段的几处突发的险情更是险象环生,时刻牵动着正在险情处执行排险任务的古城镇全体指战员的心。险情刻不容缓,就在这万分危机的关头,来自蚌埠武警第六支队的60名人民子弟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到一线,前来助阵。人民子弟兵的到来无疑给正在防汛的应急队员们注入了一剂兴奋剂,大家感到有无穷的力量在支撑着疲惫的身体,一个又一个险情,在全体干群和武警官兵的共同努力下被排除,大堤上,那一层层垒起的沙袋、河床边,那一块块护堤的石块,还有那一处处坚实的树桩,一双双被太阳晒脱皮的手臂,无不向大家证明了抢险任务之艰巨,付出体力之超极限。当市县有关领导前来看望大家时,当高高举起的双手表达出对全体参战干群和官兵的感谢时,一位在现场的群众不由得拿起手中的手机,将这一画面永远定格下来。
危难铸忠诚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激流,几经苦难痴心不改,防汛抢险不言愁。就在10余天的抢险日子里,在古城这个普通党员所组成的大家庭中,涌现出许许多多品质优秀的儿女:塘庄社区村主任李勤,后勤与一线工作连轴转,她带领5名抢险队员硬是干了与邻村的10名干群同样的工程量,人们称呼她为“铁娘子”,李勤却笑了笑说道,“在家我可是一个重劳力呢”;该镇大袁村党支部书记袁修虎连续2次奔赴大堤抢险,皮肤晒脱了一层又一层,他没有叫一声苦喊一声累,总是冲在最前面。此外,他还组织了本村20名壮劳力参与一线抢险,为在最短时间控制险情付出更多的辛劳;古城社区李正初,文质彬彬,可以一道大堤上,他便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庄稼汉,他肩扛手提,像一只小老虎般的勇猛,带领他的小分队保质保量完成填土作业;在一线,该镇党委中心理论组所有参与抢险的成员更是独当一面,他们科学调度,不分昼夜,即时在换班时间内,也总是放弃休息,始终坚守在大堤上。最值得人们感到惊喜的,是来自深圳四季青公司所承包该镇松王村的党员企业家,他们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奉献精神,带领企业内20名员工,赶到撮镇李六村沙河抢险地段,一边带来慰问品慰问一线抢险人员,一边投入到紧张的抢险之中。在大堤上,既有有白发苍然的老党员,也有英姿飒爽的巾帼们,他们一个个在危难之中挺身而出,用血肉之躯筑起防洪抢险的钢铁长城。
年轻人的成长日记
一线抢险最能磨练人的意志,也最能锻炼人,这是该镇镇长罗齐虎在完成防汛阶段性任务后所作小结里的一段话。的确,在这次“三岔河”地段的防汛抢险中,一批批90后的年轻人渐渐担当起重要角色,他们在摸爬滚打中树立起一个个新形象:电动车无师自通,后勤保障来回拉链式奔走,探险向导,雨中送饭,带病坚持,下水排险等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无不证明了,在古城镇所有参战队员的眼里,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是一种精神,叫做古城精神。该镇书记赵庆一指出,只要我们继续发扬和光大的这一古城精神,我们的事业就会无往而不胜,美丽古城定会在他们的手中变得更加靓丽,因为我们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