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 “硬杠杠”下有实效
近日,我国首个公共图书馆地方服务标准——《浙江省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批准发布,这是浙江首次全面明确公共图书馆建设量化指标,用具体数字规范了图书馆服务。《规范》依据各级公共图书馆不同的办馆基础,设定不同标准,形成了覆盖全省城乡、服务均等的五级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要求省级中心镇或常住人口超过10万的乡镇(街道)设立图书馆分馆,有条件的建立24小时自助图书馆,图书馆分馆建筑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要求省级馆、市级馆文献入藏总量分别不少于600万册、60万册,县级馆入藏总量应达到人均藏书1册以上或者总藏量不少于50万册;省级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72小时,市级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68小时等。《规范》大致上从建设要求、服务资源、服务内容等方面对各级图书馆确定了量化的标准。
今年6月,为推进广东省行业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广东省以文化行业为样板,制订《广东省文化志愿服务规范指引》,明确文化志愿者注册登记、培训管理、服务规范、考核评估和表彰激励等内容。《规范》建立文化志愿者晋级培训计划,注册文化志愿者未满一年应参加初级培训;满三年且服务时数累计超过600小时,可推荐参加中级培训;满五年且服务时数累计超过1500小时,可推荐参加高级培训。建立文化志愿者嘉奖制度,根据服务时间和服务业绩每年度开展“星级”文化志愿者评选活动。经推荐,对表现突出且服务时间累计达100至300小时的、300至600小时的、600至1000小时的、1000小时以上的,由市、县文化行政部门或公益性文化场馆分别授予一星、二星、三星、四星级文化志愿者称号并颁发证书。
2015年初,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为此,各地相继出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使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有了“硬杠杠”,确保文化惠民真正落地,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为推动《实施意见》相关工作任务落实,天津市相继实施了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确保文化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2015年市政府召开全市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工作推动会,全面启动实施“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工程”,并列入2016年市政府20项民心工程之中。工程完成后全市公共图书馆将形成“一张网”服务平台,百姓可就近在任意一家图书馆借还全市20个图书馆的全部图书。天津北辰区市民李国华说:“原先要想看北辰图书馆没有的书那必须得到外面去借去,到天津市或者别的区的图书馆借,现在有了(通借通还)以后就方便很多了,不出北辰区就能看到天津市所有图书馆的书。”
去年四川省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以来,省文化厅高度重视,立即部署开展《实施意见》宣传、学习、贯彻等工作,成效显著。目前,四川省基本形成了全国战线最长、网点最多、覆盖全省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建成了图书馆197个,包括省、市和区、县一级的;文化馆有207个,基本覆盖所有区县;博物馆有248座,包括著名的邓小平纪念馆;基本实现了乡乡都有综合文化站,共有459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共享工程的公共文化基层共享点有5.2万个;还有农家书屋4.7万个;广播电视台163个,广播电视的覆盖率达到了97%以上。
今年1月,《安徽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出台。目前,安徽省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已经形成“品牌化”。2014年以来,安徽省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在农村文化活动方面从每村2400元提高到4400元,并在全省开展“送戏进万村”活动,这成为社会认可度高、受群众欢迎的文化民生工程之一。政府组织的“群众看戏,政府买单”惠民演出不仅解决了群众看戏的问题,同时也促进了各地文艺院团出戏出人。“高密度的基层戏曲演出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看戏的需求,培育了戏曲市场,同时有益于培养新人、创编新剧目,也为剧院戏曲传承工作积累了剧目。”芜湖市文化委艺术科科长孙卫东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是民生幸福的重要保障。各地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上不断规范完善、探索创新,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让老百姓在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中感受幸福、乐享便利。(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