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镇书写文化民生新篇章
一年来,古城镇不断强化基层文化建设,按照“打造一流的基层文化服务队伍”的标准,连续两年在全镇26个村(社区)开展送戏进万家之全民文化月活动,演出场次达52场,2万余名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土洋结合的“文化大餐”,在丰富和传承文化活动的同时,发掘了一批活跃于基层文化战线上的“编外艺人”,建设了一批基层文化服务设施,打造了一批经典的文艺保留节目,全镇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连续两年获得上级主管部门表彰。
从掌握的数据来看,全镇26个村(社区)均建成一处高标准的农家书屋,平均每一个书屋拥有2000册以上的图书和视听资料,每年补助村级文化共享2000元,农村文化活动补助4400元,农家书屋补助2000元,农村电影放映补助2400元,农村体育活动补助1200元,此外,还建成美好乡村郭阳村农民文化乐园,配置了10余万元的文化电子器材。这些数字表明,该镇党委政府对基层文化建设重投入的工作思路没有变,此外,在文化民生工程建设中,镇综合文化站各种培训、文化活动不断推陈出新,综合实力得到很大提升,文化的“黄金季”翩然而至。
在该镇鸡鸣村民俗表演队,每当夜晚降临,在村边的文化体育广场,一群平均年龄超过60以上的老人,手持花枪,身背腰鼓,正在排练新编的曲目。在该镇广兴社区文化大院内,高倍值的灯光下,近百名广场舞爱好者正在翩翩起舞,在古城社区大院,已经小有名气的夕阳红舞蹈队舞动的扇子舞惊艳全场,在塘庄社区,剪纸艺人正在向群众传授“手艺”,在该镇敬老院,王信德的二胡炉火纯青,在友谊村,唢呐、花鼓灯等民间艺术受到群众追捧……饮水思源,东庄村的一位老党员张广明一语道出了群众的心里话:“以前呀,群众大多忙于挣钱,现在老百姓的收入越来越高,当然要在文化上有所追求,我们真的希望大众艺术越来越接地气”。
古城地区历来对民间文化有自己的看家本领,且不说龙山地区每年一度的群众篮球比赛,庐剧和小倒戏更是有一大批忠实的“粉丝”,此外,打连枪、玩兰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地经久不衰。为了有效保护好这些“文化历史本钱”,近年来,该镇以打造文化基础设施为蓝本,不断从挖掘和发现新资源,在原有的基础上实行再创作,为群众享受文化滋养、提高品位,加大文化投入,全镇26个村(社区)先后建成远程电教系统,实现了与时代接轨,在9个村先行推进建成村邮站,村中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便捷的服务,目前,下剩17个村(社区)村邮站建设可望在年底全部建成,届时,文化普及将会更加实至名归。
为实现完善文化民生工程永不止步的目标,让群众在物质富裕的同时,该镇借助国家4A级旅游景区岱山湖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不断拓展企业文化,把群众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效兼容,在今年实施“全民文化月”活动中,由企业加盟的文化演出获得群众一致好评,此外,山水桃花节、葡萄节、钓鱼节为文化养民提供了一个宣传古城的平台。
为进一步传承历史,弘扬民族文化,该镇首部地方志编写工作完成初稿,一部跨度65年的古城地方志,为文化民生留下历史的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