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人民是文艺创作之道
“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引起热烈反响。(12月1日 新华社)
天地万物皆有规律可循,于文艺创作而言,要围绕人民展开是它的规律,是文艺创作之道。再大的文艺名家,也无法脱离人民创作,荒诞如庄周,即便是它的“出世”之作,也处处散发着现实生活的悲歌。
人民的生活是文艺创作丰富的资源宝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们总是强调文艺作品高于生活的智慧,却忽略了它对生活的依赖。不管文艺作品多么高傲和不训,无论文艺名家多么有创造力,想留下千古名篇,必然要向生活取经。《西游记》和吴承恩,《红楼梦》和曹雪芹,《聊斋志异》和蒲松龄,有离奇的神魔鬼怪,有一把辛酸泪,但无论如何,他们都取材于生活,都是人民故事的加工。
人民是文艺作品的“试金石”。如果作品创作出来是用来孤芳自赏的,那另当别论。但笔者相信,大部分的文艺家创作都需要被社会认可,而人民就是检验作品成色的“试金石”。作品好坏,作者说了不算,同行说了也不算,人民说好才是真的好。如果文艺作品不被人民认可,势必没有市场,那也没有流传的必要。如电影一样,经典总会被不断提及并流传,而敷衍之作则转瞬即逝。
因此,人民是文艺创作之“道”。这就给文艺家们指明了创作方向:要以人民为中心,向人民取验,服务人民,讴歌人们生活,反映社会现实。文艺家要沉下去,走在人民中间,感受时代变化,体验百味人生;文艺家要浮上来,采撷生活点滴,凝聚人民力量,激发创作灵感,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创作直抵人心的精品。
“清泉永远比淤泥更值得拥有,光明永远比黑暗更值得歌颂”,文艺家要多发掘正能量,作品多弘扬真善美,以有担当的笔触书写热气腾腾的生活,以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董斐)
上一篇:文体活动培情操 精神文明育硕果
下一篇:帮助别人 快乐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