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五位协同 打造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建设近期成为多方关注的热点。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逐渐清晰明朗: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今年2月,国务院公布《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魅力小镇;7月,住建部等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新形势下,特色小镇是伴随新型城镇化产生的新生事物,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概念提出和路径选择,蕴含着创新发展的战略决策,对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城乡统筹发展大局,都有着重要作用。
作为合肥市“1331”城市空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肥东县加快市县融合,全面对接主城,特别是围绕建设大富美强的现代化东部新城这一核心目标,县委、县政府超前谋划、率先布局特色小镇的创建工程,以期在全县形成众星拱月、星月同辉的发展格局。当前,各乡镇积极发力,结合自身特质,挖掘产业特色、文化底蕴和生态禀赋,投身特色小镇的创建中。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新探索,特色小镇的内在规律要求其创建更加强调“五位协同”。
一要站位高远。站得有多高,看得就有多远。特色小镇介于“城”与“村”之间,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县域内进行功能实践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是在经济新常态下集聚经济与共享经济的融合点。放眼国外,瑞士的达沃斯小镇、美国的格林威治对冲基金小镇等,都是在发展实践中主动承接经济全球化浪潮而成长起来的世界名镇。创建特色小镇,需要科学谋划和审慎定位,对其区位、产业、资本、人才、文化、生态等优势进行系统厘清和深入分析,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谋定不能孤立看待自我,不仅要在县域内寻找位置,还要放在市域、省域乃至全国范围内进行通盘研究。浙江省是创建特色小镇的先发地区,2015年出台指导意见,不仅明确了小镇建设面积大小和固定资产投资最低额度,还提出均建成3A级以上景区的目标。如今,各类特色小镇蓬勃生长、焕发风采,其中的德清地理信息小镇,产业特色鲜明,且站位高瞻远瞩,致力于带动长三角、辐射全国、影响世界,招大引强,成功引进包含国内顶级领军企业在内的90余家地理信息企业,现已被联合国列为世界地理信息国际论坛永久会址。联想到牌坊乡,作为全省唯一的多民族乡和全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一砖一瓦浸润着少数民族的古朴气息,民族风情街和完牌坊古村落等是不可多得的资源优势,可大做文章,其潜力无限、空间无限。近期荣膺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全省民族民俗旅游文化示范区”两块牌子,牌坊乡理应取位更高,把自己的发展放在全国、全省的坐标系中,擦亮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小镇品牌。“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特色小镇不能死盯“一亩三分地”,当以战略思维、全局意识贯穿始终,彻底摒弃“镇当镇建”的传统理念,确保站得高、看得远。
二要定位精准。小镇的特色,是小镇的“灵魂”,是立镇之本、立镇之宝,是小镇集聚人气、繁荣经济的关键所在。“不求大而全,但求特而强”,其定位要放在自身最有基础、最有优势、最有潜力的特色上。就肥东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工业制造、商贸物流、现代农业等产业聚集类,这主要是指一地已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且产业聚集度高、市场影响力强,其不二选择是围绕优势产业,完善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类高端要素,组合项目,创新驱动,升级业态。以梁园镇为例,扼守省道合蚌路,区位交通占优,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并日趋兴旺,伴随着上海产业园的布局和高速道口的建成,正是刮起制造业之风的大好机遇;众兴乡、元疃镇打造“花样小乡”“蘑菇小镇”,是继承种植传统、发展近郊农业的产业升级之路。二是观光休闲、户外度假、养生康体等绿色生态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林胜境”“湖岸风光”都是宝,兼具了动人的风景、迷人的花香,如东南部的泉山林场是凤凰灵地、泉水叮咚,东北部的岱山林场是山水交融、环境宜人,各有肥东的“香格里拉”和“天然氧吧”之称,诸如此类都是有待开发的处女之地,对于这些原生态的自然资源,既要保护也要利用。桥头集镇和众兴乡欲打造养老或育婴基地,可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在天然风光、美丽景色下配套发展高品质服务业,不失为环境友好型的路径探索。三是历史芳华、群英荟萃、艺术创作等历史人文类,有些乡镇素有文化底蕴深厚,或久经沧桑的文物古迹,或穿梭时空的典故奇闻,或活色生香的艺术氛围,都是可挖可育的素材来源。包公镇可打“包公牌”、八斗镇可打“曹植牌”、陈集镇可打“吴复牌”,借助名人效应,建成文化基地,打造名人名镇;张集乡若能凭借境内两株当年李鸿章送给恩师的百年牡丹,“以小放大”,讲好历史故事,做好花卉文章,亦是可行之路。当然,各地区情况各异,唯有扬长避短、量体裁衣,才能定位精准。
三要区位凸显。“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区位本身附属的地域资源存在差异性。鉴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身的趋利避害性,各乡镇要放眼市域或县域“一盘棋”,立足自身实际,着眼天然因素和客观条件,凸显出区位这一属性特质。肥东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东部区域随处可见群山四应,山间林下、苍松翠柏;南部沿湖处于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自然禀赋出众,湖光山色美不胜收;西部的店埠、撮镇等区域,已深度融入合肥主城区,产业体系完备,公共服务完善;北部是江淮分水岭现代农业示范区,土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中部乡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名人名祠富集,基于此,“东南西北中,乐游在肥东”即成美好现实。各区位的乡镇自当要因地制宜、取长补短,把独有的区位优势落实到具体项目上。唯有立足区位落定的项目,才能选得准、立得住、长得大、撒得开。长临河镇定位“环湖首镇、生态慢城”,着眼开发20公里的黄金湖岸线和挖掘丰富的历史人文底蕴,引进了印象巢湖国际旅游度假区、收藏文化产业基地等项目。说到区位,难免有远近之分,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变区位劣势为发展优势,这是考量“善作为”的能力。庐阳区的崔岗艺术村,远离城区,几近沦落成空心村,通过引进艺术家团队,激活成一处艺术气息浓厚的文化创意村,实现凤凰涅槃,这对一些偏远地区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巧喻“东北利亚”的马湖乡,位置偏远、肥东最东,但两翼衔接着古城岱山湖和包公文化园两大景点,作为过渡必经地带,可凭借自身原生态的自然风貌和地域风情,依托滁河干渠和马湖坝,配套发展土菜美味、草屋民宿、单车毅行、漂流戏水、户外拓展等假日休闲产业,让“留在马湖、有吃有住”品牌深入人心。对区位的考究,更加强调“全域旅游”理念,既考虑既定位置,又考虑与周边的空间联系,做到同生共存、有机结合。
四要错位发展。特色小镇,特色创建,差异定位,更要错位发展,力求差异化、避免同质化。各地区有独自的溯源与发展,发展历程各异、理念不一,发展资源多样、文化有别,开拓的方向、攻克的重点自然是有所区别的。因此,不同模式、不同功能的小镇,涵养着不同主题、不同风格。荷兰阿姆斯特丹近郊有一处著名的“风车村”,几座老式风车供游客观赏,并配套打造木鞋馆、奶酪馆等民俗体验店,销售当地土特产,而村内很难见到荷兰的另一象征——郁金香,因为离村五六十公里处有郁金香公园。珠玉在旁,没有重复建设,双方反而形成了“优势互补”。在市域或县域范围内,各乡镇要树立“一枝独秀”的思想,找准自己的位置,避免重复建设、雷同发展,确保特色的唯一性,正所谓“小镇千千万,不差你一个;何以笙箫默,世上独一我”。可资借鉴,郎溪县打造的“九德郎溪”品牌,源于境内有9个乡镇,统筹纳入一个创意构想,以“一镇一主题”,塑造“仁义礼智信静清趣善”的文化空间格局。肥东18个乡镇特色各异、情况不一,若能学习和借鉴“郎溪模式”思维,定有“十八罗汉”各展英姿、以显神通的景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错位发展具体到产业来说,也会有不同类型的产业形态,即便涉及同一产业,也有主攻对象,也要细分环节,以“一镇一品”保持独特性,切不可“复制周围、抄袭周边”。肥东北部各乡镇,农业发展由来已久,整体方向是整合土地资源,利用广阔的空间,发展“旅游+”生态农业,细细划分可以有牧场体验、农耕招领、瓜果采摘、塘坝垂钓、庄园观光、光伏产业等项目,这就要求各片区立足自身既有的基础条件,选定主攻着力点,盯住优势项目做深做透做精,以错位发展换取良性互动、同频共振、“多点开花”。
五要品位胜出。特色小镇,亦城亦村,城市现代的韵味和乡间古朴的诗意不可或缺,唯有如此的品位胜出,特色小镇才有根基、才有前途。所谓的品位,就是高颜值、有气质,未来愿景是要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产业化、市场化、城镇化“三化”驱动。可想而知,特色小镇不是某种单一的功能平台或载体,不是纯粹的产业园或文化馆或风景区,而应兼具以上三者甚至更多的功能,因此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打造,推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建设的一体化。近两年,一些地方创建特色小镇,只图其表,盲目借鉴西方建筑风格,产业缺少集聚效应和发展动力,文化缺少底蕴和内涵,最终沦落荒凉或不了了之。众所周知的乌镇,定义为“互联网小镇”,着力打造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四大功能都紧贴互联网产业定位聚集、融合发展,且具有诗画水乡特色的生态圈,继而吸引了国际互联网大会连续两年在此召开。对照撮镇镇,紧邻合肥,区位优势明显,公路、铁路、水运等交通体系完备发达,建有省内唯一的商贸物流省级开发区,引进近百家大型物流企业,近期获批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就品位来看,撮镇镇条件完备、有形可塑,先有千年古镇的文化优势,名胜古迹密集,还有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等红色文化基地以及建华荷花节等文旅品牌,园区物流的专业化、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基于这些,可以遵循“自然衣、历史魂、文旅戏、产业芯、创新术”的整体思路,率先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特色小镇。显然,品位胜出,是“小空间”里实施“大战略”的重要一环,是特色小镇创造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关键一招。
总之,特色小镇的创建要突破思维,按照“五位协同”的要求,统筹实施、联动打造,紧握产业、文化、生态“三叉戟”不放,做到一脉相通、互融共促,最终实现产业富有特色、文化独具韵味、生态充满魅力。
上一篇:石塘镇:每村每月一部公益电影
下一篇:弘扬志愿精神 共建健康肥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