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伴我成长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规矩,不成方圆”。古有《颜氏家训》;今有《傅雷家书》。它们无不是家风、家训、家教的典范。
家庭,是社会和国家的基本细胞。治国,得先治家;治家,得有好的家风。生活在不同的家庭里,有着良好的家风,将有利于孩子们健康成长。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爷爷奶奶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均是接受了祖辈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训诫而持家过日的。我也是在继承“衣钵”的环境中得以茁壮成长。
知情达理,以德育人。我慈祥的外公虽然走了好些年,但他的一言一行无不镌刻在我的心中。外公是个名副其实的“老书生”,顶有文化了。记得我上小学那会儿,外公总是和我讲他做学生时所学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等,满腹都是诸葛亮、曹操、包公等有趣的故事。每每我都是聚精会神地聆听,小脑袋里装进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潜移默化中,外公多是以“德”教化我。
“德”,是家风的核心内容之一。打我记忆起,幼小的心灵就受到了“德”风的熏陶。
那么,“德”有何效?一次,邻里之间为了一小块地皮而发生了争吵,外公赶去劝架,奈何双方吵得厉害,容不得外公“插嘴”,两人竟扭打在一起。站在一旁的外公只好动用了“老先生”德高望重的身份,化解了双方激烈的冲动之举,一则“六尺巷”的故事讲得两家人无比汗颜。经过调解,最终两家重归于好,感谢外公的“公德心”。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常言道:“百善孝为先”。孝顺老人是儿女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我的心目中,“孝”就是对外公尽心尽力的赡养。外公生重病住了院,我的三个舅舅争相照顾,舅妈们在帮外公料理家务之后,都马不停蹄地到医院关照老人家,和风细雨地跟外公说话,给他做有营养的食物,不怕脏不嫌累地给外公擦洗。躺在床上的外公,感知下人们如此尽孝,热泪盈眶地说:“没得事,老头还行,你们都是一如既往地孝顺,倘若哪天我走了,把你们妈服侍好,我就放心了……”
孝顺,是一个家庭最为宝贵的财富。外公的晚辈们,将外公的家规传承着。如今,每个家庭遵循口口相传的祖辈的训言,经营着每个家庭,懂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真谛。
言传身教,是榜样的体现。乐善好施,却不求回报。我妈常说:“别人有困难了,能帮上忙的,不要袖手旁观。做人讲究原则,善良为上。做了好事,不要图虚名。”
我妈对人友善,菩萨心肠。左邻右舍的,家里有困难,她都会伸出援助之手。隔壁吴叔家曾不幸遭遇了火灾,孩子们缺少棉被,天气转寒,我妈就把给我们过年盖的新被子送过去,吴叔一家人不肯接受,但我妈和我们一再送去,“远亲不如近邻”,他们全家都很感动。
正是有了老妈的教导,从小我耳濡目染,也习惯了给别人帮忙。有时尽管遭到别人的误会,或不理解,我都一笑了之。为了别人方便,是今生修来的福,人要活得精神有价值。
正是因为有了良好传统的家风,有了积极向上的“精神”,我的家庭才幸福美满。良好的家风,是我家安居乐业的法宝,我们将会代代相传下去的。
【作者系肥东二中高三(22)班学生 指导老师:王光中】
转载自肥东晨刊2017年3月2日
上一篇:为留守儿童插上梦想的翅膀
下一篇:情系敬老院 义诊送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