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陵县三城联创工作侧记:孕育城市新气质
“美丽的黄陵我的家,不要问我们在干啥;不要问我为啥盯着你,怕你乱丢垃圾影响差;不要问我你是谁,臂带红袖章来把卫生查……”近段时间,黄陵的朋友圈里都在转发着这样的微信,相互传递着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建设美丽龙乡的爱心行动和切身感受。漫步龙乡,你会时时都被干净整洁倾心,处处被绿树红花相映、文明和谐相伴的城市美景所吸引,广大市民从中感受到的是黄陵开展三城联创活动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桥山小学学生和家长们一起上街清理垃圾
以改善人居生态环境、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品位和幸福指数为根本出发点,以建设宜居城乡、美丽黄陵为目标,按照“全县动员、全民参与、全域覆盖、标本兼治”的原则,黄陵县决定利用两年时间,在全县开展“2+1”三城联创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全县广大干部职工和群众踊跃参与其中,掀起一轮又一轮美化城乡好环境、争做文明好市民的高潮,城市环境面貌在得到显著改善的同时,市民文明素养得到明显提升,也孕育出了一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新气质。
城乡整洁展新颜
“自从‘红袖章’来到我们社区,这里的卫生环境不但好多了,而且居民的环境意识也增强了。他们犹如一股风,不但吹走了陈规陋习,而且带来了文明新风尚!”家住县城北街西洼的居民马云富深有感触地说,现在进出小巷心情都好多了,真的要感谢这些“红袖章”。他们口中的“红袖章”便是该县在开展“2+1”三城联创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中,进行环境卫生巡查的机关干部,他们从早到晚活跃在城区的大街小巷,成为龙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该县自“2+1”三城联创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动员大会召开以来,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无缝对接”的原则,把全县所有公共区域划分为28个卫生责任区,实行卫生包干责任制,由28个党委(党工委、党总支)、系统包片负责。着力开展以十项整治和“八大顽疾”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城市卫生管理方面的突出问题,以此为抓手推进“2+1”三城联创工作深入开展。与此同时,该县结合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把每周星期一确定为“党性锤炼日”,要求全体党员干部把环境卫生整治作为锤炼党性的重要抓手,持续推动作风转变,巩固创建成果,不断提升创建工作水平。
“对明确的任务要一项一项落实,对突出的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以决战决胜的姿态打赢这场环境综合整治的全民攻坚战!”该县县委书记孟中华、县长高勇号召全县上下积极行动起来,向影响城市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宣战。并带头走街入巷,督查检查,教育群众。与之相应的压力传导下,各部门由领导带队,强化值守力量,迅速投入到综合整治活动中。
整治活动不能一阵风,虎头蛇尾,不能搞形式主义。对此,该县成立了三个督查考核组和四个综合执法队,不间断督查,定期考核,随时发放整改通知书,随时在电视台通报问题和整改情况。为把整治成效很好地巩固下去,坚持对照标准、结合实际,实施“一区一策”“一村一策”,在整治中建立长效机制,实行常态化管理,做到整治改造一片,完善提高一片,长效巩固一片。并把开展“城市管理示范路”“城市管理示范社区”结合起来,以此实现城市环境卫生的规范化、精细化、长效化管理。活动开展仅一周时间,就清理乱摆乱放摊点226起、野广告2423余处、广告栏200余平方、违停车辆611起;督促整改门店外堆放垃圾、店外经营摊点115户,更换门头广告牌85块,拆除轩辕大道违章搭建一起;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依法开具公安交通管理行政处罚决定书622份。
如果说主干道是一座城市的“面子”,背巷小道则是一座城市的“里子”。走进黄陵城区一条条背巷小道,平整的道路、干净的路面、明亮的街灯替代了曾经坑坑洼洼、垃圾乱堆、死角恶臭难闻的景象,“路不平、水不畅、灯不亮”已不再困扰周围居民。年近60岁的李秀梅阿姨在东关电力巷居住了近20年,在她眼里,这个过去脏乱差的小巷子正在发生着改变:小摊贩不见了、小广告清理干净了、道路平整了、露天垃圾堆铲除了……李阿姨感叹地说:“现在住着也舒心多了。”
美化好环境,传播正能量。这些“红袖章”不仅是卫生巡查员,更是黄陵城市形象的宣传员。教育局卫生巡查员马宝山、党田刚在高阳路巡查清扫卫生时,在绿化带里捡到了一个手提包,当看到里面有很多贵重物品时,千方百计与失主取得了联系;科技局干部寇艳群在中心街进行卫生巡查时,发现一名走丢的2岁小孩,她一方面通过朋友圈发微信让朋友帮助寻找家人,另一方面拨打了110,半小时后,孩子的母亲看到孩子后,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街道小巷更干净了,坑坑洼洼的马山路修好了,东关三角区商户门面更规范了,沮河河道水更清了……虽然只是活动的开始,但城市环境面貌的变化显而易见,而且这些让市民拍手称快的变化还在持续进行着。
城乡新貌
园林休闲宜居地
天蓝、地绿、人和气。随着创建国家园林县城的深入推进,该县加大园林建设力度,生态环境实现了华丽转身,形成了“人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山水中”的生态园林城市景观。
“这几年,县上开展卫生、园林等好多项创建活动,无论是环境卫生,还是生态环境都变得越来越好了,我每天都去公园散步,呼吸清新空气,享受天然氧吧,自己也去过好多地方,还是感觉黄陵这地方最好。”家住东关社区的陈建斌大爷自豪地说。近年来,该县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实施清水工程、蓝天工程、绿色工程和清洁工程等,城市建设步入了快车道,供水、供电、供热、供气、公交、公厕等公共设施建设不断提速。累计投资2.4亿元,新建、改建、扩建城市道路,相继完成轩辕大道、商业大街、中心街、北街、站前路等一批民生建设项目。制定完善了县《城市管理办法》《园林养护标准》《园林养护管理办法》《餐后垃圾集中收集制度》等,严格落实“四包三禁止”责任,划片包干,任务到人,责任到人,保证了环境卫生清洁到位、园林绿化管护到位、公厕分布合理卫生清洁、夜间照明运行规范管理到位。全县共有园林式单位42个、园林式小区14个,公园绿地面积50万平方米,绿地率达到37.17%,县城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0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68平方米。按照国家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和规划要求,对桥山上的8万余株古柏进行建档立卡,落实管护责任,古树名木保护措施严格并落实有效;加强对历史名城、文物遗迹的保护。大力实施大环境绿化、千里绿色长廊、沮河造景、庭院增绿、道路绿化、城中村绿化等六大工程,对县城周围的桥山、印台山、凤岭、马山及秦七铁路、包茂高速公路、210国道进行环境整治。全县共计完成人工造林13000亩,封山育林5000亩,中幼林抚育10000亩,完成投资2603万元。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林木蓄积量均呈现稳定增长态势。
小区一角
园在城中绿,人在景中留。说起绿色经济发展,百姓最有发言权。家住县城阳光小区的刘艳丽幸福地说:“自从搬入新居后,每天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带着孙女一起遛弯儿,走在曲径通幽的小路上,看绿草如茵,赏斗艳鲜花,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刘艳丽的话,表达了广大百姓的心声,也真实反映出了该县绿化美化县城取得的明显成效。
文明新风扑面来
站在黄帝陵龙驭阁向南俯瞰,县城道路宽阔通畅、栋栋楼房建筑漂亮壮观、满目葱绿的绿地生机勃发……
对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的黄陵县来说,创建全国文明县城更被赋予了深刻内涵——不仅是提升人民幸福指数、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现实需要,更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在创建过程中,该县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园林县城、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县城复验工作有机结合,同安排、同部署,硬件建设和软件提升两手抓、两促进。并结合当前“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学习培训、作风转变、广大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明显提升,窗口行业的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服务态度明显转变,服务效率明显提高。截至目前,全县有全国文明单位2个、文明村镇1个;省级文明单位标兵4个、文明单位5个、文明校园6个、文明村镇4个、文明机关1个;市级文明单位标兵7个、文明单位13个、文明校园4个、文明社区3个、文明村10个;县级文明单位73个、文明机关12个、文明校园10个、文明社区3个、文明村59个。通过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的创建活动,树立了一大批先进典型集体和个人,促进了文明县城创建活动的深化。如今,道路交通设施、娱乐设施的日益完善,百姓出行更为便捷、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医院窗口行业不断提升规范化服务水平……道路更宽了,环境更美了,生活更舒适了,整洁有序、温馨文明的城市环境日益呈现在眼前。
“红袖章”巡查员不漏过一处卫生死角
该县今年以“民生保障兜底”工程为抓手,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提高群众生活水平,让群众增加更多的获得感。教育事业发展方面,启动建设梨园新区幼儿园,建成黄中扩容、店头二小主体工程,强化托管机构监管,确保省级教育强县创建年内通过专家组验收,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卫生事业发展方面,深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加快中医医院迁建步伐,保障交大二附院托管县人民医院正常运行,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将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救灾救济和社会救助机制,不断扩大养老、医疗等保险覆盖面。启动省级食品安全放心县创建工作,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新建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实施好0至6岁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实现城乡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阳光家园”居家安养全覆盖。深入实施“5020”扶贫攻坚工程,年内实现3180人脱贫,群众在文明创建中得到了更多实惠,幸福指数得到了明显提升。
人人参与创建,人人共享创建已成为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越来越多的市民从捡起一块纸屑、扶起一棵树苗、道一声“谢谢”等细节做起;窗口服务单位从首问责任制、办事限结制等服务规范做起……城市悄然“变脸”,家园日渐温馨。市容整洁了,巷道干净了,市民的心情更舒畅了,美丽的黄陵正昂首阔步,向着生态、文明、宜居的城市前行。(通讯员 路绳飞 侯宝军)
上一篇:梁园镇以好家风带民风促政风强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