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要闻

秉承绿色发展理念 生态肥东入画来

发布时间:2017-12-11 00:00:00 信息来源: 本站 作者: fdwmw 阅读次数:
1807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过去的五年,肥东县持续实施生态优先战略,不断强化环境标准硬约束,发展壮大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绿色转型,全域打造“有土皆绿、是水皆清、四季花香、处处鸟鸣”的美丽肥东,努力实现“仰首望青山、俯身见美景、四季赏鲜花”的“绿色梦”。

打造节约型创建国家园林县城

规划引领、全民参与、水绿辉映、突出本地特色、实现生态宜居……近年来,肥东遵循节约型创建国家园林县城思路,努力打造蓝天碧水、街绿城美的生态宜居县城。目前,建成区面积27.2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19.1万人,公园绿地面积190.35公顷,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及人均绿地面积逐年提高,三大指标分别达到37.3%、41%和9.97平方米/人,初步形成了绿地布局合理、功能设施齐全、风格特色鲜明的城市园林景观。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肥东县的森林总面积已经达到50多万亩,截至2016年底,森林覆盖率达到29.1%,比五年前增长11个百分点,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该县有7个乡镇被命名为安徽省森林城镇,45个村被命名为安徽省森林村庄。今年,肥东县着力推进林长制工作,把全县主要的森林资源,重点的山、水、湖,全部纳入林长制体系一体化管理,形成以县委县政府牵头,各个部门参与、地方和乡村共同参与的林长制工作体系。

实行“一河一策” 守护碧水清流

河长制是河湖管理保护体制机制的创新之举。今年以来,肥东县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守护碧水清流。

肥东县积极推进河长组织体系建设,目前县乡村三级河长体系基本建立。该县16位县领导担任县级总河长、副总河长和县级河长,已设立乡级总河长30名、副总河长40名,乡级河长174名。全县已将河长制延伸到村,设立村级河长827名。县乡两级都组建了河长制办公室,村级设立了河管员岗位。县水务局从水利系统选调了8人具体承担县河长办日常工作;乡级河长办抽调76人具体从事河长办工作,村级落实331人兼职河管员工作。

谋划“一河一策”编制。根据省市要求,肥东县正在积极谋划26条“一河一策”编制工作。目前,已采取单一来源采购的方式,确定省水科院和国祯环保负责该县“一河一策”编制工作,预计整个工作在10月底完成。

污水处理方面,该县建成投运县污水处理厂一、二、三期,总投资2.32亿元,2014~2016年日平均处理污水6万吨,2017年日平均处理污水8万吨,污水处理率达100%,污泥处置达标率100%。垃圾处理方面,日处理垃圾67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此外,肥东县正试点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按照“一控二减三基本”要求,启动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在长临河镇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试验核心区4000亩,在白龙镇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示范2万亩,着力通过化肥减量增效、化学农药减量控害、废弃物利用处置等措施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探索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新模式。

美丽乡村建设步伐不停歇

肥东县美丽乡村建设紧扣“生态环境优美、乡风人文和美、群众生活甜美”的目标,在农村地区广泛开展“环境整治、人口集聚、产业支撑、文化养育、服务提升”五大工程,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稳步推进。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建设的总体目标为通过整治建设,改变我县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的镇容镇貌,在此基础上力争建设一批独具特色、产城融合、惠及群众、具有徽风皖韵的特色小镇。

2013、2014、2015年度肥东县共计48个中心村已通过省级验收;2016年度7个乡镇建成区整治和5个市级中心村完成建设任务,2017年度全县9个乡镇政府驻地、7个省级中心村、8个市级中心村和8个县级中心村建设快速推进。在全面推进的基础上,同时优先选择牌坊回族满族乡、长临河镇、包公镇等文化积淀深厚、生态环境优良、产业基础较好的乡镇,重点加以扶持培育,建设一批独具特色、产城融合、惠及群众、具有徽风皖韵的特色小镇。

去年以来,牌坊回族满族乡等乡镇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建设等高对接,共融共赢,打造“美丽乡村”的升级版。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和培育,2016年底,牌坊回族满族乡已荣膺安徽省首家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示范区,获得“国家3A级”特色村寨旅游景区称号,被命名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今年4月,安徽第4批省级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发布,长临河镇上榜,还将被推荐申报全国特色旅游名镇名村。镇区内的长临古街已获得“国家4A级”旅游景区称号。包公镇等2个乡镇获得2016年度“安徽省森林城镇”称号。长临古街位于历史悠久的长临河镇,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整座老街呈“丁”字形分布,清一色的青砖黛瓦、雕花木窗,造型古朴典雅。沿街漫步,“幸福长临”、“吴氏旧居”、“百年邮政”、“准提寺”等古建筑依次摆开,一种悠久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