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文明创建

古城镇郑元村“崇尚道德”成常态

发布时间:2015-10-28 00:00:00 信息来源: 本站 作者: fdwmw 阅读次数:
1454

    门前是宽敞洁净的马路,室内拥有节能环保的生活设备,家家户户使用上自来水,农民体育健身活动之一乡村篮球友谊赛定期举办,“好媳妇”评选成为敬老爱老一项惯例,在这个小山村里,和谐、文明、安宁之气息蔚然成风,村民的幸福指数随着生活的舒适、安逸节节攀升这就是古城镇郑元村的真实写照。在开展村民道德教育中,该村把社会作为道德教育的大课堂。结合实际工作,运用广播、黑板、宣传橱窗、墙体字画、宣传单、农家书屋、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大力宣传基本道德知识道德规范。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还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为了确保工作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村委会
成立了创建道德模范示范村领导组,制定了村规民约。在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既定目标宣传中,先后成立了村民道德评议会、红白事理事会,禁赌协会,志愿者协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婚育新风进万家”等评选工作,村民参与面广,创建意识强,文明农户数量多,质量高,呈现出民风淳朴,乡风文明,人人争先,户户争优的浓厚氛围和良好风尚。

    在围绕创建道德模范村工作中。郑元村还把评评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文明户实行动态管理,不搞评定终身。对不符合条件的该摘星的摘星,该摘牌的摘牌,有效地杜绝了牌子到手、创建到头的思想,形成了比星、赶星的良好局面。

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郑元村正是用创建道德模范来塑造具有诚信道德的公民人格。该村每两年举办一次“好媳妇”评选,这在全县村级“好媳妇”评选活动中属首例,合肥晚报《肥东晨刊》作了专题报道。  

为了彻底转变村农靠山吃山的习惯,村两委在村支部书记陈先生的带领下,从加快村民致富的出路上找点子,引进了木材、服装、纯净水等加工企业,解决了部分村民就业问题。此外,还自筹资金建起全镇第一家村级自来水厂,为每一户家庭安装上洁净的自来水。为了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在主管部门的协同下,通过积极争取,把建设沼气项目引进到农户家中,这样一来,既改变了农村散放猪牛羊等牲畜、家禽的旧习俗,村级环境也得到有效改善,最直接得益的还是沼气的综合利用。走进农户家中,有用沼气做饭的、有照明的,有取暖的,节约了燃料,卫生、环保一举多得。郑元村土地较为贫瘠,常年的开山挖石,造成资源的浪费,加之受缺水易旱等因素制约和村民们传统单一的种植模式影响,全村收入提高不快。为此,村两委从治理塘坝入手,先后修建了5处标准高、规格高的当家塘坝,有效地改变了以往水往低处流现象,同时加大土地置换力度,严格按照办事,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林木覆盖率达45%以上,加大对荒山的改造力度,变荒为宝。

通过创建道德模范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郑之村涌现出了一大批好儿女、好媳妇、好夫妻。争做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勤劳节俭等好人已蔚然成风,比比皆是。

    陈先生,自担任郑元村书记以来,他认真学习,立足本职,爱岗敬业,艰苦奋斗,乐于奉献,被群主亲切地称为“大管家”,在他任职期间,兢兢业业,村里村外一把抓,不管党务、政务、村务、计生工作都是身先士卒,勇挑重担,敢于担责,自我加压,提高服务质量,把劳动效率最大化。在群众的眼里,他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好书记。他常说:“为群众办事办好事,就是为人民谋福祉”。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元昌华,是郑元村尖山组的一位村民,多年来在经济生活中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帮助多名群众脱贫致富。本组袁光春是本组比较贫困的家庭之一,他通过帮带的形式,使袁光春走上了富裕之路。每年春天播种的季节,尖山组的田间地头,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不仅仅教群众怎么种选,怎样播种,还把农业科技小册子送到田间地头。他在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把对别人的承诺兑现在贫困户丰收的喜悦脸上,享有很高的信誉。

    袁光聪,是郑元村郑二组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自己先富起来,却从未忘记家乡父老,本组农民徐厚永家境极其贫困,加之妻子体弱多病,本人身体有恙,日常生活窘迫给家庭经济和精神造成很大压力。袁光聪二话没说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每年帮他家解决生产资料,无偿解决两个孩子上学读书费用,与此同时他还帮助本村小孔组五保户孔凡升等人,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无私奉献,乐于助人,同时,他还积极参加本村社会公益事业,赢得了本村群众高度好评。

郑元村的村民一提到王丽明无不赞不绝口,在丈夫患癌症去世之后,她公公又患了癌症,卧床不起,看到这支离破碎的家,她没有放弃选择了担当,她怕公公寒冷,她便睡在公公的脚下,给即将离世的公公捂脚,公公大便拉不出,她用手一点一点抠出来,两个子女无钱上学,她毅然负债让子女上学,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孝老爱亲的传承。

孔子曰:“百善孝先”之村崇尚道德,富以养德之举正在江淮分水岭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图为该村80岁高龄的媳妇正在为百岁高寿的婆婆洗脚。